原標題:奶湯蒲菜:這個濟南湯菜之冠,到底藏著多少細膩與溫柔?

  大明湖里有三寶,茭白蒲菜白蓮藕;

  明湖踩藕成一景,奶湯蒲菜美名傳。

  長期以來,人們對魯菜的印象就是黑乎乎、油乎乎、咸乎乎的重口味,其實不然,對于濟南人而言,沒有什么比一道香濃奶白的蒲菜湯更讓人心馳神往,這道在外地人看來平平無奇的菜湯,卻是一道當地宴席上不可或缺的經典名菜,被譽為“濟南第一菜湯”。

  奶湯蒲菜是經典魯菜之一,用奶湯和蒲菜烹制而成,湯呈乳白色,蒲菜脆嫩鮮香,入口清淡味美,是上乘湯菜,溫暖著每一個食客的胃。

  濟南,是一個被泉水滋養的城市,泉水流到哪里,哪里就盎然起來,洗濯得濟南靈光四射。濟南大明湖集濟南群泉水匯集而成,《濟南快覽》說:“大明湖之蒲菜,其形似茭白,其味似筍,遍植湖中,為北方數省植物菜類之珍品。”

  大明湖蒲菜邂逅趵突泉水,生就了奶湯蒲菜。

  “大明湖蒲菜,濟南的美蔬”

  著名詩人臧克家寫過一篇膾炙人口的散文《家鄉菜味》,歷數濟南風味美食,將蒲菜這種濟南老少皆知的美食刻畫得入木三分,寄懷鄉憶舊的無限思緒。大明湖畔不單單有夏雨荷,還有特產蒲菜。

  蒲菜,在全國一共三個地方食用,一個是江蘇淮安,一個是云南曲靖,另外一個就是濟南。蒲菜本身沒有什么獨特的味道,只是有些清香,吃起來口感比較脆,有些像蔥白,嚼一口咯吱咯吱的;如果蒲菜不夠嫩,任你拽掉門牙也奈何它不得。

  清中葉濟南文士王賢儀,在其文章中談到濟南風情時稱:“歷下有四美蔬,夏蒲茭根……”,夏日的蒲菜是美蔬之首。《民國山東通志·物產》直接稱蒲菜謂“蒲筍”,是濟南人“日用蔬食之常品”。

  老舍先生也曾在《大明湖之春》中寫道:“游過蘇州的往往只記得此地的點心,逛過西湖的人提起來便念叨那里的龍井茶、藕粉與莼菜什么的,吃到肚子里的也許比一過眼的美景更容易記住,那么大明湖的蒲菜、茭白、白花藕,還真許是它馳名天下的重要原因呢?不論怎么說吧,這些東西既都是水產,多少總帶著些南國風味。”即使沒有嘗過奶湯蒲菜,也能從文學大家的描繪中“嘗”出它的美味。

  蒲菜渾身是寶,不僅能吃還能用:嫩莖可吃,蒲葉外的老莖片可以用來編制蒲包、蒲墊子,蒲棒曬干后,點燃可用來驅蚊蟲。割取蒲菜后,還有一段粗莖及塊根,俗稱“老牛筋”、“面疙瘩”。把它們洗凈后生吃,口感清甜。

  大明湖的蒲菜,是濟南的美蔬,顏色雖白,但并非雪白,而是柔和的象牙白;咬起來,它脆,近乎酥,有纖維卻鮮嫩無比,嚼起來爽而無骨;它味淡,初嘗無味,再回味,又有那么一股若有若無的蒲香,仿佛隱含著清涼的湖水氣。

  以前的大明湖是極大的,眾泉匯流,蓮荷疊翠,人贊“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大明湖的荷花之間,蒲菜茭白蓮藕美蔬叢生。每年初春,湖民們便忙著收拾湖田,到了立夏時分種植蒲菜。湖民們從湖里拔出蒲菜根,去掉老根,將新根分成單株,重新將其踩到湖中便可以了。

  而現在的大明湖,南與五龍潭被趵北路相斷,北面已填平為北園鎮,“半城湖”早就不復在了。幸好,濟南的蒲菜還能吃到,不過多是在黃河邊的水塘里種植采摘的了。每當你吃完蒲菜后,再步湖邊,望著蕩蕩湖水,似乎舊時明湖的風影又展現在眼前。

  “大漢的魯菜,小清新的湯”

  俗話說“馬連良的腔,山東館的湯”,很多人提起濟南名吃,只知道油旋。殊不知“奶湯蒲菜”可是濟南當之無愧的名吃!

  奶湯蒲菜,還登上央視熱播的《舌尖上的中國2》,“選取最嫩的蒲芯,做一道濟南的奶湯蒲菜。加上火腿、香菇和冬筍的陪襯,鮮香倍增……”第四集《家常》中,大廚精湛的烹調技藝讓人看著就垂涎欲滴,使它重新揚名中外,改觀了大眾對魯菜“油乎乎、咸膩膩”的印象,深受食客喜歡。

  綠色如翡翠的蒲菜,白如脂玉,加上火腿茸點綴,白綠紅賣相清新可人。湯是吊制的奶湯,口味寬厚,溫潤綿長、色白香醇,一勺濃湯入口,味蕾舒展開來,加之蒲菜鮮嫩,清口不膩,雖是一份素菜,但是湯白菜綠,奶湯的濃香中不失菜心的清芳,素淡中又有余味無窮的鮮美,大美!

  現代人講究吃的精致清淡,奶湯蒲菜自然也變成了老濟南招待客人的必點湯菜。在酒桌的推杯換盞中,幾口湯下肚,胃里暖暖的。甚至在南方地區,一些疍家人還會在湯中加入精心制作的魚丸和蝦丸,讓整道菜湯不僅鮮香爽口,還多了幾分難能可貴的鮮味。

  嘗奶湯蒲菜 品老濟南味兒

  到了山東要吃魯菜,到了濟南,嘗一嘗泉水宴。泉水宴中的每一道菜都與濟南的文化有關,所有食材都是與泉水相關,荷花、蓮子、蓮藕、蒲菜,都是濟南泉水養育而來。泉水宴精品菜之一是黑虎香蒲戲烏龍(奶湯蒲菜煲海參),第一湯菜和第一營養美味完美結合,一白一褐,富有層次感。近距離感受到泉水美食的魅力。

  奶湯蒲菜是濟南的一道傳統風味名菜之一,也是泉水宴中一道重量級菜品,蒲菜產于大明湖畔,用奶湯和蒲菜烹制成的“奶湯蒲菜”,早在明清時期便極有名氣,至今盛名猶存。

  奶湯蒲菜的關鍵在于“奶湯”, 奶湯蒲菜的湯并不是指含乳食品,它只取了湯的形態,如奶非奶,卻有奶的色澤和口感。濟南菜以湯菜為一大特色,清湯和奶湯是湯菜的主要原料。湯料入饌佐味,歷史相當長久。公元6世紀山東高陽太守賈思勰所著的《齊民要術》,在談到山東民間烹飪技藝時就有以下文字:“捶牛羊骨令碎,熟煮,取汁,掠去浮沫,停之使清。”其實,這就是后人所說的“清湯”和“奶湯”的前身。

  經過許多年烹飪技藝的發展,當地廚師們總結出來一套選取肥雞、肥鴨和豬骨一起煮湯的工藝,并且適當地加入雞肉泥,吸收湯里所有的雜質,于是便有了“清湯”。廚師們在“清湯”里再放入骨頭一起煮,使骨髓溶入湯里,于是就成了色澤乳白、鮮香味濃的“奶湯”。

  食用蒲菜始于周朝,《詩經》里就有“其嫩為何維筍及蒲”的詩句,南齊詩人謝眺的《詠蒲》詩也寫道:“離離水上蒲,結水散為珠,初萌實雕俎,暮蕊雜椒深”。這些詩句不但表明中國人民食用蒲菜有悠久的歷史,而且蒲菜自古就作為一種名貴的蔬菜使用。蒲菜的吃法有多種,濟南人鐘愛的蒲菜燙面餃、蒲菜扁食等,也是人們喜愛的常食。凡品嘗過這些美味佳肴的,無不交口稱贊。

  一碗奶白的湯,湯中是青白的蒲菜,如不系之舟,如漂流之木,悠悠蕩于水面。這樣的色系搭配,就令人賞心悅目。

  “唱戲的腔,廚師的湯”

  湯在烹調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一碗湯,到底有多重要?一個資深廚師所要展示的烹飪技藝多半會泡在湯里,一碗功夫十足的靚湯,可調味,可做鍋底,可直接下肚。越是資深的廚師,越是懂得以湯為先鋒,提鮮吊味。一湯在手,美味我有。

  “廚師的湯”似乎專指魯菜師傅,因為其他菜系還沒有將“湯”運用到如此出神入化的地步。濟南風味菜更是注重使用高湯調味,清湯色清而鮮美,湯清如水,色如淡茶;奶湯色白,而醇厚,狀如乳汁,余味濃郁,魯菜的靈魂就在這份湯里。

  濟南菜精于制湯,清濁分明,堪稱一絕。制作清湯,講究微火吊制,次數越多,湯味越醇、湯色越清。且先下紅哨、后下白哨、使之吸附湯中的雜質,并入其鮮味于湯中,以達湯清味鮮的佳境。奶湯則非旺火猛煮不可,使原料中的膠質蛋白質及脂肪顆粒溶于湯中,以便使湯汁色白味醇。其中“清湯干貝雞鴨腰”、“蝴蝶海參”、“奶湯全家福”、“奶湯核桃肉”、“奶湯蒲菜”、“奶湯鯽魚”是濟南湯菜中的名品。

  奶湯蒲菜的烹制

  在古時候,蒲菜一直是貴族宴席上的經典美食,這道被視為珍品的美食在當時來說,還不是每個百姓都能享用的。而時至今日,奶湯蒲菜已經成為山東濟南當地的一道家常菜。它簡單易學的烹飪方式,成為人們日常生活中比較青睞的菜湯組合。如今很多濟南家庭在舉辦聚會時,除了必不可少的硬菜之外,這道奶湯蒲菜同樣是餐桌上不可獲取的菜湯。

  奶湯蒲菜的關鍵在于“奶湯”,正宗制作順序是下動物油→炒面粉→添濃湯,早年選用鴨油,用它炒面熬出的奶湯顏色白、味道香,如今可以使用豬油代替,炒面粉時要不停地轉圈攪動,至面粉顏色見黃、散發香氣時添濃湯攪勻煮透,調味后即成奶湯。

  取脆嫩蒲菜,剝去老皮,切寸長段,冬菇、筍尖或玉蘭片切片,滾水汆燙,撈出濾水,火腿切絲或茸,蔥切段,熱鍋下油,爆香蔥,烹蔥椒酒,蔥椒酒是傳統魯菜的一味調味品,一則去腥,二來添加酒和蔥椒的香氣,讓菜品口味更加豐富。蔥椒酒烹出香味,入吊制好的奶湯,煮滾,撇去浮沫,入蒲菜段、冬菇、筍尖或玉蘭片,小火煨燉片刻,起鍋,添鹽調味,盛入湯碗中,灑上火腿絲或茸,再添幾縷黃黃的蛋皮絲,一道奶湯蒲菜就好了。

  到濟南,你務必要品嘗一下濟南第一湯菜“奶湯蒲菜”,在菜湯熱氣騰騰的香味中,品嘗食物的鮮香和溫度,正如先生筆下濟南的冬天是那么美一樣。

  · The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