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導報記者 | 尹明波
據濟南市發展改革委消息,國務院批復《山東新舊動能轉換綜合試驗區建設總體方案》以來,濟南市按照山東省委省政府安排部署,把新舊動能轉換作為推動省會城市發展的長期戰略,以創新為根本驅動,不斷深化改革、擴大開放,加快構建新動能主導省會經濟發展的新格局,全市新舊動能轉換呈現力度持續加大、舉措持續深化、效果持續顯現的良好態勢。2018年,濟南市經濟總量躍居山東省第二,固定資產投資增幅山東省第一。2019年,地區生產總值、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固定資產投資、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進出口總值等主要經濟指標增幅領跑山東省。今年以來,濟南市經受住了新冠肺炎疫情的沖擊,多數經濟指標增速好于全省平均水平。
堅持規劃引領,健全推進體系。高水平編制《濟南市新舊動能轉換重大工程實施規劃》,明確全市新舊動能轉換總體思路、主要目標和重點工作。建立十大千億級產業和五大支撐構成的全市新舊動能轉換重大工程“10+5”工作推進體系,研究制定各項促進產業發展的政策措施及系列文件,有力地保障了新舊動能轉換工作扎實推進。
提升產業能級,增強轉換動力。堅持高端高質高效發展方向,發布實施十大千億產業專項規劃。濟南市“四新”經濟比重達到28%,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占比達到51%,信息技術服務產業集群入選全國首批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濟南市還入選全國首批5G商用城市,獲批全國第二個人工智能創新應用先導區。與此同時,全市傳統動能升級改造不斷加快,“上云”工業企業達到3萬家,關停“散亂污”企業7600余家,濟鋼1200萬噸鋼鐵產能全部退出,空天信息產業陸續導入,環保新材料產業園、“四新”產業園、濟鋼“創智谷”建設取得階段性成果,小鴨、輕騎等老企業蝶變重生,產業發展“騰籠換鳥、鳳凰涅槃”的成果初步顯現。
統籌發展要素,打破發展壁壘。為高效推進產業鏈高質量發展,加快構建國內市場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發展新格局,推動新時代濟南高質量發展,濟南市實施產業鏈“鏈長制”,重點聚焦新一代信息技術、節能與新能源汽車、高端裝備、空天信息等重點領域,11名市領導擔任十條產業鏈鏈長,統籌產業發展要素資源,打破產業發展壁壘,加快建鏈、補鏈、強鏈、延鏈。
加快載體建設,拓展轉換空間。濟南持續發力新舊動能轉換先行區建設,為爭取國家級新區政策,編制完成《濟南新舊動能轉換起步區建設總體方案》經市委常委會議、省政府常務會議、省委常委會議研究審定后,以省政府文件上報國務院,并批復國家發展改革委具體辦理。目前,先行區“三橋一隧”工程強力推進,綠地國際會展產業園、中科新經濟科創園等六大園區加速建設。濟南國際醫學科學中心建設進入快車道,山東第一醫科大學實現招生。濟南國際金融城建設初具規模,五大超高層項目建設穩步推進,區域內已入駐世界500強企業12家、中國500強企業21家。濟南高新區生產總值過千億元,綜合排名躋身國家級高新區第11位。自貿試驗區濟南片區創新發展,在全省率先出臺《中國(山東)自由貿易試驗區濟南片區實施方案》,區域內總入駐企業超過4000家。全市多點支撐、板塊聯動的動能轉換格局正在形成。
實施創新驅動,激發轉換活力。濟南市制訂出臺了覆蓋科技創新全過程的政策鏈,今年獲批創建國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創新發展試驗區,區域性科創中心建設步伐進一步加快。院省市共建中科院濟南科創城正式簽約,14家“中科系”院所落戶濟南。山東高等技術研究院、山東產業技術研究院相繼掛牌成立,大科學裝置落地實現零的突破,全球首個量子信息技術焦點組在濟南成立,國家超算中心科技園建成啟用,齊魯科創大走廊啟動建設。國家級知識產權保護中心和全國新一代人工智能創新發展試驗區獲批,國家科技領軍人才創新創業基地(濟南)正式啟用。創新作為第一動能,正推動濟南市動能轉換工作穩步向前。
深化體制改革優化轉換環境。實施多項濟南標準,推出“在泉城、全辦成”改革,持續深化“一次辦成”改革,“拿地即開工”模式在全國復制推廣。進一步完善網上辦理系統,推出787項“零跑腿”事項。創新金融供給模式,整合多部門數據,深入推行智慧金融一貸通“101”模式。充分發揮財政托底作用,設立20億元的“中小企業貸款風險補償資金池”和2500億元的新舊動能轉換基金。2018年入選中國企業營商環境十佳城市。改革熱度指數緊跟北京、上海,位居全國第三。
推進“雙招雙引”,集聚轉換資源。濟南市提出“全面對接京津冀,主動服務雄安新區,打造央企和跨國公司北方總部基地”。高水平規劃建設濟南國際招商產業園,打造整車整機及氫能源高端裝備制造、綠色建設、智能制造產業集聚區。建設人才聚焦新高地,出臺“人才新政30條”等一攬子重磅人才政策,建立全國首個“人才有價”評估平臺。榮獲“國際人才交流最具潛力城市”稱號。
擴大對外開放,挖掘轉換潛力。對外開放大通道加快構建,濟南至法國巴黎、比利時列日、芬蘭赫爾辛基航線開通,至香港航線實現復飛。遙墻國際機場二期改擴建工程順利推進。董家鐵路貨運樞紐加快建設。對外合作載體加快建設,中國(德國)歐洲境外企業聯盟成立,國家僑夢苑、中德中小企業合作區穩步推進,濟南綜合保稅區、章錦綜合保稅區通過國家驗收。
(來源:中國經濟導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