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大眾報業·大眾日報客戶端
大眾日報記者 李偉

11月10日,濟寧入選全國文明城市。在孔孟之鄉,居民的獲得感、滿意度越來越高。其背后,多有“民情書記”的身影。
結束“民意5來聽”常態走訪日活動后,濟寧市市場監管局召開了民情書記團隊隊長和聯絡員會議。調度了10月25日聯席會議未落實問題進展情況,對“民意5來聽,訴求碼上辦”手機平臺使用操作規程進行了培訓。這是11月5日發生在濟寧的的一幕。
在濟寧,黨員干部在固定日期下基層已經蔚然成風,干部沉下去、問題浮上來,聽民意、解民憂、化風險、匯民智、促發展,這一切要從7月份的一份工作方案說起。

每月5日、15日、25日下沉基層
據媒體報道,2020年6月3日,濟寧對全市“民意‘5’來聽?共創文明城”行動進行了安排部署,動員各級領導干部下沉基層一線、傾聽民情民意、解決民生問題,全力提升群眾滿意度。7月,濟寧市在市級層面印發《關于實施民意“5”來聽行動的工作方案》,作為開展工作的基本遵循。市縣兩級選派了2萬余名政治素質高、作風扎實的優秀黨員干部組建6000多個“民情書記”團隊,每月5日、15日、25日下沉基層。
聽百姓家長里短,才能解群眾燃眉之急,“民情書記”通過常態化開展入戶懇談、座談交流等方式, 推進干部作風轉變,傳遞黨和政府聲音, 實現常態化聯系服務社區居民。
7月初,齊魯晚報報道了魚臺縣 “民情書記”陳春廷的故事,引起了不小的反響。“眼看著2畝大棚里的甜玉米都熟了,就是銷路不好找。前兩天俺們的‘民情書記’坐在馬扎兒上拿著小本記了一會兒,沒想到過了3天超市的貨車就把甜玉米都拉走了。”濟寧市魚臺縣李閣鎮李樓村村民龐明申說,是“民情書記”心貼心的幫扶讓甜玉米找到了銷路。
一支筆、一打賬、一口罩、一個馬扎,這就是“民情書記”的全套裝備。“民情書記”有的“三五成群”與群眾圍坐在社區(村)黨群服務中心、小區“紅帆驛站”“拉呱說事”,有的“兩人成隊”入戶收集民意,聽到的可謂都是咱最原汁原味的社情民意。

妥善處理著“聽群眾講”與“講給群眾聽”的關系
近日山東政協微信公號報道了位于濟寧古運河畔的任城區濟陽街道南門社區民情小故事。在當地,一排排綠化樹木被剪修得整齊利落,既方便居民休閑納涼,又避免了枝葉過于茂盛遮擋居民家中光線。“我家住二樓,原來樹枝都伸過來了,我們自己不好修剪,多虧了民意‘5’來聽行動,頭一天反映了這個問題,第2天就處理好了。”
在濟寧,“民情書記”結合自身單位業務和優勢,在“居民說事”“拉呱說事”活動等規定動作的基礎上,聽群眾生活中的難點痛點堵點,聽取社區(村)黨組織和居民小區黨支部書記的意見,以群眾喜聞樂見的方式,幫群眾排憂解難。
濟寧市委編辦“民情書記”團隊在走訪中了解到任城區金城街道夏橋小區居民的煩惱 ,幫居民及時清除緊挨房子墻壁生長的榆樹、空心老楊樹、嚴重歪斜的香椿樹,解決了存在了多年的安全隱患;濟寧市公安局“民情書記”幫助魯抗家園小區居民協調在小區北門安裝紅綠燈,保障群眾出行安全,得到轄區居民贊揚;山東理工職業學院“民情書記”,針對部分社區居民無固定工作,缺乏就業技能的現狀,充分利用自身專業辦學優勢,開辦專業技能培訓班,為社區待業居民提供創業就業培訓……
“民情書記”妥善處理著“聽群眾講”與“講給群眾聽”的關系,也讓民意“5”來聽行動有了更廣泛的號召力、影響力、凝聚力。

“笨辦法”是最有效的好辦法
今年6月26日,濟寧新聞推出了主題報道《干部身子沉下去 群眾幸福提上來》。家住濟寧市興唐國翠城小區的退休老人蘆愛華最近高興極了,在濟寧市審計局二級調研員王岱峰帶隊的“民情書記”團隊的幫助下,退休老人蘆愛華對養老金待遇資格進行了認證,了卻了老兩口的一大樁心事。蘆愛華老人養老難題的迎刃而解得益于不斷完善的“1+1+N”社區治理體系、這種線下、線上快速解決機制,而這也只是濟寧市創新社會治理方式的一個縮影。
據了解,濟寧市下派干部工作聯席會議辦通過“民意5來聽”微信公眾號、小程序,調取當天全市“民情書記”簽到打卡時間、地點,對未走訪的“民情書記”反饋給派出單位,要求作出說明,確保落實“民意來聽”行動不走樣。
聽了就要想方設法為群眾解決問題才是落腳點,才能讓群眾滿意。通過創新機制引導促進委員向下看、向下沉,更好地協商于民、匯集民智、解決民憂、凝聚共識,將聯系服務群眾的優勢轉化為治理效能,“民意5來聽”有效防止了活動“一刀切”“走過場”。

推動社會治理和服務重心向基層下移,把更多資源下沉到基層,更好提供精準化、精細化服務。濟寧市線上線下齊發力,打通社會治理“雙通道”,讓黨員干部磨腳底板,費嘴皮子,可以說是一種創新社會治理方式的“笨辦法”,但是這個辦法離群眾最近,也是最有效辦法之一。
(大眾日報客戶端記者 李偉 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