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青島今冬偏冷概率較高!市氣象臺:“六十年來最冷”說法為時尚早

  來源:青島日報

  青島日報社/觀海新聞11月5日訊 11月4日,青島市氣象局黨組書記、局長顧潤源與業務科技處處長薛允傳、政策法規處處長李孝軍及氣象臺臺長馬艷共同做客“行風在線”欄目,介紹了青島近期天氣情況、專業氣象服務、新媒體氣象科普宣傳等方面的工作。針對網傳今冬會是“六十年最冷冬季” 的說法,青島市氣象臺給予解答。

  “拉尼娜”或讓今冬偏冷概率增大

  在節目中,有市民詢問,網傳今年可能出現六十年來的最冷冬季,這種說法是否準確?溫度變化幅度能否提前監測到呢?

  青島市氣象臺臺長馬艷介紹,關于最冷冬季的說法,確實有這樣的一個傾向。因為目前我們是處于一個受“拉尼娜”的影響期間,而且拉尼娜現象影響過程通常和較冷的冬季是密切相連的。也就是說,在它盛行期間,冷空氣的活動比常年更加頻繁,強度也比較強。像我們國家的很多地方,尤其是中東部地區的氣溫都會較常年偏低。但是需要說明的是,在這樣一個特殊天氣現象影響期間,不代表每年都會出現氣溫偏低的現象,這是因為氣溫還要受到諸如北極海冰的融化、東亞地區的冬季風環流等因素的影響。從目前來看,今冬出現偏冷的概率還是非常高的。馬艷表示,六十年來最冷冬季的說法為時尚早,相關溫度數據需要在今冬結束之后才能統計出來。

  “看天供熱”有氣象數據可依

  受冷空氣影響,這幾天青島氣溫驟降,可是供暖季還沒有開啟。有市民詢問,供熱企業是否與氣象部門有溝通的渠道,所謂的“看天供暖”能否有數據支持。

  青島市氣象臺臺長顧潤源介紹,青島市氣象局和供暖部門已經合作了很多年,供暖企業會根據市氣象臺的天氣預報,特別是溫度的預報來進行研判,決定是否提前或者拖后供暖期。同時,供暖企業也會根據氣溫預報數據,在生產過程中提高或者降低供暖的溫度。顧潤源表示,青島市氣象局和一些單位都有專門的溝通渠道,當遇到一些特殊天氣,特別是發布暴雨大風等紅色預警信號之后,青島市教育局等部門就可以根據預警信號的發布,制定相應預案,做出校車停運、學生停課的安排。

  今年降水量比去年偏多150%

  許多市民都感覺,今年青島的雨水比往年偏多。青島市氣象局局長顧潤源介紹,市民的感覺是準確的,今年青島降水量較往年明顯偏多,特別是較去年明顯偏多。截至11月3日,整個青島市平均降水量達到了900多毫米,較常年偏多了40%多,較去年偏多了150%。但是時空分布極不均勻,1月2月降水明顯偏少,3月4月降水偏多,從5月到8月降水又明顯偏多,從9月到現在降水又明顯偏少。同時,空間上分布也非常不均勻,到目前為止,下的最多是嶗山區,下了1100多毫米,而萊西只有700多毫米。

  青島人工增雨手段多頻次高

  有市民詢問,目前青島設置了多少個人工增雨點,人工增雨的是否會對環境造成影響。

  青島市氣象局業務科技處處長薛允傳介紹,青島市人工影響天氣辦公室承擔了人工增雨的職能。目前青島市人工增雨的手段比較多,有34門高射炮、35部火箭發射架,15個在山區布設的碘化銀燃燒爐,在每年的3到5月和9月和10月,都會安排一架飛機在流亭機場隨時待命,只要天氣條件合適就會進行增雨作業。

  薛允傳還表示,人工增雨作業不能“無中生有”,通常的手段是往云層里播撒碘化銀來吸收水汽,到達一個程度以后把雨降下來。由于銀離子屬于重金屬,氣象部門也做了大量的工作,經過長年的科學監測,人工增雨后產生的水體中銀離子的濃度只有0.64微克/升,遠低于國家規定的是50微克的標準,因此市民無需擔心環境污染問題。(青島日報/觀海新聞記者 吳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