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孫遠明 王開智
臨沂市蘭陵縣長城鎮西王莊村是省定貧困村,人口有750戶3006人,算得上長城鎮里的第一大村。2019年4月,大眾報業集團省派第一書記常海軍來到村子進行幫扶,如今一年多的時間過去了,常海軍身上多了三個“綽號”,這3個綽號是說人,也是在說西王莊村的三個大變化。


第一個綽號“自行車書記”
常海軍來到西王莊后便開始走訪群眾、老黨員、老教師,了解村情民意,基本走遍了村內的家家戶戶。因為他經常騎著自行車走訪調研,漸漸就有村民給這位第一書記起了一個綽號,“自行車書記”。

“自行車書記”上任后的第一件事,便是解決群眾反映最大的村子內澇問題。西王莊村內下水管道年久失修,經常造成淤堵,一下雨后村里很容易形成內澇。常海軍首先開挖村內下水管道,對村內主干道下水管道進行修繕或者重砌。
在下水道修砌期間,還發生了一件挺有意思的事。本來,按照常海軍的計劃,舊下水管道需要全部扒掉,再另選位置重新砌新管道。這時,有村民提出建議,重新砌池子地基不穩容易塌方,還不如從原來地基上進行修繕。常海軍聽取村民建議,從原來的老地基上修繕加固下水管道。這時,老百姓又說,最好砌完后在上面蓋個板子,起到一個支撐作用,不然還是容易塌方。常海軍再次聽取了村民建議,給新下水管道蓋上了水泥板。“老百姓給咱提的好意見咱就要認真聽取,干工作要以百姓急需的民生問題入手,這樣才能贏得老百姓的認可。”回憶起這段故事,常海軍很有感慨的說。去年利奇馬臺風期間,常海軍帶領村“兩委”成員及小組長對村周邊下水管道進行了疏通,當時他就意識到,盡快修繕完下水管道,讓村子以后不再受內澇之苦,是迫切要做的事。


如今,一年多的時間過去了,西王莊的下水管道已經全部修繕完畢。今年當地又下了幾場大雨,但村子再也沒發生內澇,下水管道發揮了很大的作用。常海軍告訴記者,每次下暴雨的時候他都會到村子里轉轉,“看溝渠是否通暢,看到每家每戶都沒有淹的,水都及時流進管道里排出去了,我才放心。”
第二個綽號“戶戶通哥”
常海軍的第二個綽號“戶戶通哥”,是鄰村村支書給他起的。常海軍剛到西王莊時村里戶戶通道路還沒硬化,看到這個情況,他當時就各方面協調,想盡快把這項工作完成。
之前的西王莊只在主干道進行了道路硬化,戶戶通一直沒有修繕,走在村里是“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今年,常海軍利用上級獎補資金,積極和村民做工作,截至目前大約已經修了3萬多平方戶戶通,使村內每家每戶門前都得到了硬化,村民出行更加方便了,村內人居環境也得到很大改善。

常海軍還對入村1500米主干道兩側進行了修繕,道路兩旁種植了國槐等植被。接下來,常海軍還計劃著將主干道在原來水泥路的基礎上再增加一層柏油路,讓村里的路更好走,方便村民出行和運輸蔬菜等。
此外,利用產業扶貧資金,常海軍還在村內修了一條500米的生產路,路修好后又在旁邊修了一座小橋,“這樣整個環村路就修通了,修好后既方便了村民生產生活,又方便了附近一片兒村民的出行。”常海軍說。記者看到,在生產路的一側,村民的大棚已經建了起來,以后蔬菜運輸會特別方便。
第三個綽號“蒜薹哥”
今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不少地方都出現了蔬菜等農特產品滯銷的情況,常海軍就去代言當地特產早熟蒜薹。
鄰村城南村也是大眾集團省派工作組幫扶村之一。從今年3月12日開始,省派第一書記們的幫扶項目--城南村土地股份合作社的大拱棚蒜薹開始上市,由于地處“七河一道八溝”沖積扇上,富含有機質的土壤上生產的蒜薹白嫩脆甜,香辣爽口,每公斤能賣到30元左右。細心的第一書記們還給早熟蒜苔注冊了“依依城南”的商標,訂做了電商包裝,常海軍由于常進蒜薹棚與村民一起干活,又因長相陽光英俊,被推為蒜苔代言人,村民親切地稱他為“蒜薹哥”。

綽號書記建起“新黨群服務中心”
常海軍的另一項工作,是為西王莊建起了新的黨群服務中心。
村內原來的黨支部是1985年修建的,條件很差,雨水倒灌很容易形成內澇,每次下雨,不論雨量多大,常海軍都得穿著雨靴,不然進不了門。從今年4月份開始,村內開始重新修建了一處黨群服務中心,同時又打造了一個文明實踐廣場,安裝了小亭子、花欄、文化長廊和燈塔影院,老百姓晚上沒事的時候可以到廣場休閑娛樂。今年8月底,新的黨群服務中心建成,同時開設了文明實踐大講堂、黨員活動室、蒲公英超市、圖書室等,完善了相關的規章制度。蒲公英超市的建立,可以讓村民積極的參加村內公益事業,贏得積分兌換物品;圖書室的建立,可以讓學生平時休息時來到圖書室看看書,拓展一下視野。


以前的西王莊,一到晚上就漆黑一片,沒有路燈,常海軍通過協調各方面資金,安裝了125盞太陽能路燈,這樣整個村莊到了晚上也就亮了起來,村莊亮了,老百姓的心里也亮了起來,特別到了夏天,老百姓走到街頭可以聊天打牌。
“常書記來了后,村里發生了大變化,幾十年來都沒這么好過。”對于常海軍的工作,老村支書王俊學很是認可,“外村的人都羨慕的說,為啥常書記不來我們村?”回想起和第一書記常海軍一起工作的這一年多時間,老村支書留下了激動的淚水,心情激動難以控制。

“常書記給我們百姓辦了實事,”村民趙玉國將小兒子的新房建在了村頭黨群服務中心旁,談起為何選址在這兒,趙玉國坦言,“常書記給修了路、安裝了路燈村里亮了、疏通了下水道;還建起了這黨群服務中心,給村民和黨員辦事提供了方便,跟著黨走永遠沒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