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探尋歷史文明的窗口, “遇見·文明威海”網絡媒體行走進劉公島
齊魯晚報 齊魯壹點 記者 李孟霏 王震 于涵
8月24日,“遇見·文明威海”網絡媒體行走進威海劉公島。媒體一行從歷史文化、自然風光等多個維度,深度了解劉公島,參觀景區品牌亮點,在天海一色的美景與厚重悠久的歷史中,見證精致威海、文明威海的建設如何落在實處、如何惠及百姓。

文明旅游成“風景”
威海文明城市建設的縮影
文明旅游,是劉公島景區一道最美的風景。在島外客運中心,景區志愿者請游客亮出健康碼,提醒游客佩戴好口罩;島內廣場,工作人員為進島游客答疑解惑,引導游客有序參觀;島內賓館飯店,推廣“分餐制”“公筷制”等文明就餐新方式……游客們也自覺配合文明引導、有序游玩參觀,文明旅游的氛圍越來越濃厚。
“劉公島的‘文明旅游’就像是威海創建文明城市的一個縮影,在人流量大而密集的景區做到這樣,可見威海對精致城市建設的下的功夫有多足。”一位記者這樣感嘆。
為提升文明育人效果,劉公島景區常態化開展文明宣傳學雷鋒和志愿服務活動,營造“人人踐行文明”的良好氛圍。景區工作人員化身文明踐行者、傳播者、引領者,引導游客開啟文明之旅,提升群眾文明意識,為文明城市貢獻力量。
為此,劉公島堅持把文化融入旅游,為旅游注入深厚的文化內涵,用威海歷史的“點”解讀國家和民族的“面”,強化愛國主義教育、黨性教育、國情國史教育等教育功能。各地游客、中小學生于潛移默化中樹立國家意識,增強愛國情感,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提升文明素質。
當看到志愿者們在烈日下堅守志愿服務,前來游玩的劉先生為他們豎起了大拇指。“天氣熱,人又多,但志愿者們還是一如既往的耐心,我想給他們點個贊,給劉公島點個贊,也給俺們的大威海點個贊!”

著手細節打造精致景區
“垃圾落地30秒就要清除”
景區是否精致,關乎游客的體驗感、幸福感。在文明城市的創建過程中,劉公島不斷提升管理水平,著力打造干凈整潔、美觀舒適的旅游環境。“孩子們快開學了,我們幾家人就想著一起來劉公島玩一玩,現在這里環境越來越干凈整潔了,孩子們也特別喜歡這里,我們作為家長也特別放心。”一位來到島上游玩的游客說。
劉公島工作人員向記者們介紹,在環境衛生建設方面,劉公島景區一向高點定位,設置“垃圾落地30秒清除”“白手套檢查衛生”“綠地小草統一高度”“玻璃清潔”等標準化制度,并在工作中嚴格按照標準作業。
除此之外,劉公島景區還自行組織創城小組采取拉網式排查督導,對發現的環境衛生隱患進行再提升——局部粉刷墻面破損部位,更換老舊的指示牌和公益廣告牌。。。。。。這種“自我加壓”讓整個景區的精致程度再提升了一個檔次。
劉公島每天開門迎客,以往對應的是成千上萬張紙質門票。門票都是一次性的,既浪費資源,也會加大環境衛生壓力。于是從今年起,劉公島景區正式投入使用一碼(證)通票務系統,大幅淘汰紙質票。目前已經覆蓋景區門票和索道、游覽車等二次消費項目。游客使用手機掃描二維碼進行網上實名制購票,成功購票后,可以直接憑身份證進島游覽。

發揮歷史資源優勢
“劉公島不僅僅是個島”

劉公島蜿蜒的環島路,樹木郁郁蔥蔥、鳥語花香。采風團乘坐環島車來到劉公島最東端的東泓炮臺。站在山崖上不論俯瞰翻滾的海水還是仰望天空,都會讓人豁然開朗。講解員精彩地講解也無不觸動著在場每一位采風團成員:“這座炮臺所承載的歷史重量無論是放在過去還是放在現在,都是不言而喻的,它不斷提醒我們只有時時回望,方能初心不改!”

近年來,劉公島依托北洋海軍和英租時期的老建筑等文物資源,打造了愛國主義教育基地、黨性教育基地、國防教育基地、廉政教育基地,劉公島教育培訓基地,與其他教育基地相通相融,共同突出民族復興的主題。各個層次的培訓都涉及黨性教育培訓、企業培訓、學生研學培訓、港澳臺愛國主義培訓,“立足中國 放眼世界”是主要的培訓教育目標。
在實踐中,弘揚紅色文化,致力民族復興,劉公島凝練紅色文化核心精神,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按照“汲取歷史智慧,傳承紅色基因”“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指示要求,威海充分發揮歷史資源,打造了膠東(威海)黨性教育基地,其中主題板塊甲午國殤與歷史選擇展館就設在劉公島上,全面深刻地展示了甲午戰爭舉國之殤,闡釋了落后就要挨打、發展才能強大和“勿忘國殤,吾輩自強”的深刻主題。
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也是最好的清醒劑。媒體行的劉公島一站讓各路媒體人收獲良多,劉公島也因其厚重的歷史、多元的文化、秀美的風光讓每一位到訪的記者都流連忘返,“只有親身來到這里,才能明白‘劉公島不僅僅是個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