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南已經吹響“工業強市”的號角,五年之內,工業營業收入要破萬億元,工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要提高7個百分點。要完成如此艱巨的任務,融合研發、創意、設計、中試、無污染生產的新型產業被寄予厚望。
如何發展,解決用地問題最為關鍵。在7月15日舉行的“泉城新型產業用地(M0)創新與發展論壇”上,濟南市工信局副局長黃波透露,截至6月底,濟南已實施17個新型產業用地項目,總投資近220億元,下一步還將繼續優化政策、鼓勵成片開發。
張建軍
新型產業聚焦在濟南四大支柱產業集群
“如今,我國經濟發展已經步入‘新常態’。”濟南市工信局產業轉型升級處處長張建軍在發表主題演講時說,傳統產業的比較優勢正在弱化,面臨著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雙重擠壓,增速放緩;新產業、新業態迅速崛起,對空間環境、資源要素、配套設施等方面,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
在支撐工業快速發展的諸多要素中,土地有時甚至比資金、技術還重要。2019年,濟南主動探索支持新型產業的路徑,主動率先在用地領域突破,發布《關于支持新型產業發展用地的意見(暫行)》,隨后,濟南市工信局又出臺了操作性強的《申報暫行辦法》。“經過一年多實踐,取得了豐碩成果。”黃波說。
張建軍披露的數據顯示,截至今年6月底,濟南市共實施新型產業用地項目17個,總建筑面積378.5萬平方米,計劃總投資近220億元;其中納入工業固定資產投資項目4個,計劃總投資27.4億元,今年計劃投資10億元;未納入工業固定資產投資項目13個,計劃總投資192億元,今年計劃投資116億元。
細分來看,濟南這些新型產業用地項目涉及的產業,29.4%為生物醫藥產業,29%為智能制造與高端裝備業,23.5%為大數據與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先進材料占11%。這四大產業恰好是濟南日前發布的《關于加快建設工業強市的實施意見》中要著力打造的先進制造業四大支柱產業集群,2022年規模總量要達到萬億級。
符合條件的企業可配建職工集體宿舍
黃波表示,為強力推進工業強市,濟南市已經建立了“要素跟著項目走”的工作機制,在考核上,樹立了工業占比不低于三分之一的目標導向;在用地上,劃定了工業用地保障紅線,每年新出讓的工業用地(含新型產業用地),占年度出讓土地的比例不低于30%。
為了防止占著土地卻不產生效益,或產生較少效益等情況,造成本就緊張的工業用地指標浪費,濟南還將深化“畝產效益”評價改革,優化標準廠房,尤其是新型產業發展用地政策,鼓勵存量工業用地轉新型產業發展用地;每年盤活的低效用地優先支持工業發展,支持重點產業項目用地。
“發展新型產業,離不開大量人才的聚集,為了吸引人才,我們在政策上有了創新。”張建軍說,除鼓勵配套建設人才公寓、政策性租賃住房外,還支持符合條件的企業利用標準廠房或新型產業發展用地政策,建設職工集體宿舍,以解決外來人才居住問題。
濟南在現行的新型產業用地政策上也有很多突破和創新,比如配套設施(如生產服務及小型商業、職工宿舍等生活服務設施)用地面積,最高不超過項目總用地面積的15%;地上容積率原則上在1.5-4.0之間;配套用房的地上建筑面積,最高不超過地上總建筑面積的30%等。
繼續優化政策創新集約發展
抓住新型產業也就抓住了未來。不只濟南,2018年以來,深圳、東莞、廣州、佛山、惠州、中山和珠海等各地市,也都陸續針對新型產業用地推出了新政策,比如深圳,新型產業用地容積率最高可到6,東莞市可在35之間;惠州可返撥不超過20%的土地出讓金,給項目主體單位做獎勵。
這背后是競爭日益激烈的產業園區,部分地區的產業園區定位不清晰,同質化嚴重,帶來招商難、服務質量落后,形成惡性循環。張建軍表示,從全球產業園區發展來看,基本經歷了由“單個企業→同類企業集群→產業鏈→產業集群”的發展路徑演變,產業只有集群化發展,才會激發出更大的能量。
在張建軍看來,隨著國家技術和研發實力不斷提高,產業園區將從附加價值低的加工、代加工,向高附加值的研發、技術型園區轉型;未來,產業園區將從片面的環境建設走向全方位的氛圍培育,在打造一流硬環境的同時,加強區域文化氛圍、創新機制、管理服務等軟環境的建設。
在這一背景下,濟南市工信局將推動新型產業用地政策創新與發展,以規模發展為導向,鼓勵成片開發,維持用地一致性,避免出現主體產業與用地功能不統一的問題;以集約發展為導向,推動產業集群,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以品質發展為導向,建立監管機制,保證用地有序。
(濟南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