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7日,農歷小年。按照蒙陰當地農村傳統,當天晚上要吃餃子、祭灶神。從小年算起,農家正式進入過年的節奏。

  與鄰居家的忙年不同,臨沂市蒙陰縣岱崮鎮臺頭村老支書張士國家,煮好的第一碗餃子先送到了烈士墓前。

  山里的日頭短,中午飯剛過,張士國就催妻子包餃子。韭菜餡水餃下鍋的功夫,張士國在堂屋準備起果盤。蘋果用刀切開幾道口子,桔子精挑細選擺好。等妻子撈起水餃,他把三個盤子裝好,出門上山往烈士墓的方向走去。

  背陰的路邊,大樹下,幾天前落下的積雪還沒完全消融。張士國抄小道走得飛快,幾乎將跟隨拍攝的記者落下整面山坡。翻過一段山脊,就能遠遠看到烈士墓地。那是整個臺頭村最為平整、肥沃的土地,四周光禿禿果樹的映襯下,墓地那片錯落有致的松柏就像烈士生前沖向敵陣的隊形,也像決勝后等待檢閱的隊列。

  近些年,當地政府撥付資金對墓地進行了整修,建起了墓地院墻,又從柏油主路引來一條水泥路,方便前來祭拜的人們通行,還將這里列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打開院門,主紀念碑前把餃子、果盤一一擺好。“又到過年了,來看看你們,熱餃子?!睆埵繃撕髱撞缴罹弦还?,呼喚烈士們嘗嘗過年的餃子。

  1976年,作為村民兵排長的張士國,成為當地一處烈士墓義務巡護小組成員。44年來,他把安葬在這里的73名烈士當作自己故去的親人對待。今年農歷小年這一天,他把家中過小年的第一碗餃子端到烈士墓前,讓烈士們“嘗嘗”過年的味道。

  張士國出生于1960年,因為心腸熱、體格壯,16歲時就當上村里的民兵排長。彼時,臺頭村共有3個民兵排,組成了民兵連。

  “連長說烈士墓一直沒人管,荒得不成樣子了,咱民兵連應該管起來?!比荷江h繞的臺頭村位于臨沂、泰安、濰坊等3地交界處,是人民軍隊及所屬武裝力量長期活動的根據地之一,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時期這里發生過大小戰斗十幾次,不少烈士犧牲在這里。1947年,當地群眾把附近散葬的烈士墓遷移到村西南側,靠近呂祖廟山澗的一塊平地里。共集中安葬了73名烈士,其中36位是無名烈士,有名有姓的烈士中大部分是臨沂以及濰坊、煙臺等籍貫,少部分是河北等外地籍貫。年頭一久,烈士墓碑和墳塋陸續破損。民兵連長的建議得到了張士國等3名民兵排長的響應,由他們幾人義務照看、修繕烈士墓。

  信息不通暢的年代,張士國認為他的堂伯父應該也長眠在湖南某地的烈士陵園內。他認為,不管是于公還是于私,自己都應該照看好這些烈士墓。

  1980年,張士國當兵入伍到廣西邊防部隊服役。當兵4年退伍后,他又先后被推選為村委會主任、村支部書記。這期間,依照長輩的意愿,家人們曾到湖南尋找過堂伯父的墓地,但無果而終。根據殘缺不全的檔案信息,張士國只知道他的堂伯父犧牲時是在當時的人民解放軍第四十軍九師二十五團服役,并推算出其犧牲時年齡不超過23歲?!疤貌缚赡芨@里的無名烈士一樣,有一塊墓碑立在他的墳前,但上面沒有姓名,離家當兵時都是家里的頂梁柱,犧牲后連個名字也沒留下,甚至家里人都不知道他們已經犧牲,更不知道他們安葬在哪里,想找都不知道去哪里找他們。”長眠呂祖廟烈士墓地的烈士中,有文字記載的犧牲時年齡最大的35歲,最小的才15歲。張士國說,看到這些烈士們,他好像看到了堂伯父長眠的模樣,不管墓碑上有沒有名字,他們都應該被記住。他相信,在堂伯父長眠的地方,也會有人像他一樣把烈士墓照看的很好,逢年過節也常去看看他們。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邱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