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河縣是德州唯一的沿黃縣,63平方公里的黃河北展區自然環境保持良好,成了齊河最大的發展增量。如今,落霞天鵝齊飛,產業興旺富足,一座高質量發展之城出現在黃河之濱。

  黃河給齊河縣帶來了發展新優勢。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馬志勇 攝

  注重生態建設

  濕地迎來黑天鵝

  最近,齊河黃河濕地公園迎來了數十只越冬的黑天鵝和白天鵝。體態優美的天鵝在濕地內,或徜徉水面,或引頸梳理羽毛,或追逐親昵,好不熱鬧。據了解,這些候鳥大約待到三四月份才會離開,2019年是首次發現黑天鵝前來過冬。

  齊河黃河水鄉國家濕地公園由北展大堤、黃河大堤內側及國道309所圍合而成,是魯西北地區最大的國家級黃河濕地公園、中國最大的黃河平原濕地。這處總投資8.8億元的萬畝濕地,已有黑天鵝、東方白鸛、灰鶴、白額雁等110多種野生鳥類在此棲息,實現了調節氣候、涵養水源、凈化水質、維護生物多樣性的多重效果。

  在齊河縣的黃河岸邊,舊貌換新顏的,除了黃河濕地公園,還有一座黃河生態城。它的前身是黃河北展區,總面積63平方公里,出于黃河防洪防凌的要求,長期以來,北展區一直嚴禁開發,建設被定格在了1971年。

  經過40多年的生態封育,這里保存了良好的生態資源,林木覆蓋率達到58.6%,水域、濕地面積近3萬畝,成了黃河邊一塊難得的生態寶地。

  2008年,國務院批準北展區全面解禁。齊河縣提出發展綠色產業、建設生態之城的構想,要求“三分之一水面、三分之一綠化、三分之一建設”,先后聘請國內外團隊,高標準編制了黃河生態城總體規劃及生態景觀、綜合交通、土地利用等17項專項規劃。

  齊河黃河國際生態城管委會相關負責人介紹,生態城在建設過程中,堅持不建“水泥森林”、不建大面積玻璃幕墻,堅決不破壞生態環境本底,確保藍綠空間占比達到60%以上。近五年來,齊河每年植樹造林面積都在3萬畝以上,先后獲得全國綠化模范縣、全省生態縣建設示范縣等榮譽稱號。

  好環境引來新產業

  文博基地拔地而起

  好的環境吸引來大批企業投資。重量約6.5噸的夜明珠、世界規模最大的沉香木雕、用礦石制作的“滿漢全席”、明清時期狀元及進士的筆墨作品……走進齊河博物館群,極具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的珍寶藏品讓人目不暇接。

  齊河博物館群是2019年省重點項目,現在已建成5座主題博物館,藏品達3萬余件。“建成后將成為國內古建筑規模最大、藏品最豐富的大型文化博覽基地。”山東坤河旅游開發有限公司常務副總經理劉妍介紹。

  齊河博物館群總投資額達120億元,項目規劃由清華大學建筑歷史與文物建筑保護研究所所長、中國圓明園學會園林古建分會會長王貴祥教授及其團隊歷經八年規劃設計。規劃建設大型根雕、古生物化石等19個博物館及展示區,計劃于2021年7月1日建成開放。建成后,年可接待游客600萬至800萬人次。

  清晰的發展思路、良好的發展前景,吸引了眾多企業拋來“橄欖枝”。泉城海洋極地世界、歐樂堡夢幻世界、水上世界、中國驛飲食文化小鎮、藍海御華溫泉酒店、阿爾卡迪亞溫泉酒店等項目相繼落地并陸續建成運營。

  去年5月中旬,山東省新舊動能轉換項目推進會暨“雙招雙引”工作表彰大會舉行,省委書記劉家義帶隊對全省的新舊動能轉換重大項目進行了現場觀摩督導。其中,在5月13日,觀摩團一行就到齊河博物館群項目現場進行了現場觀摩,將該項目確定為全省新舊動能轉換重大項目。

  農民家門口就業人均年增收3萬元

  黃河北展區解禁前,片區內居住著不少群眾。他們的居住生活條件十分落后。借助建設黃河生態城的機會,齊河縣投資35億元規劃建設了古城苑、望岱、濱河、龍泉4個社區,總建筑面積120萬平方米,推進沿黃42個村莊、20591名群眾整體搬遷,幫助群眾圓好“安居夢”“致富夢”。

  目前,項目已完成投資18.5億元,古城苑、望岱社區已建成回遷,惠及23個村莊、8300余人;濱河、龍泉社區正加快建設,2020年年底前全部完工入住。

  土地流轉后,農民收入增加了,家門口有了更多就業機會。齊河黃河國際生態城管委會相關負責人介紹,目前在生態城項目務工的達到3000余人,人均年增收3萬元,有力助推了脫貧攻堅步伐,44戶貧困戶實現穩定脫貧,沿黃7個省扶貧工作重點村全部達到退出標準。

  在剛剛召開的齊河縣委十四屆七次全會上,提出了“躋身全國綜合實力百強縣50強”的目標,為此,齊河將大力實施“工業強縣”戰略,全力開展“雙招雙引”。此外,圍繞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齊河將全力創建國家級全域旅游示范區,建設好齊河博物館群、中國現代黑陶藝術館,充分挖掘黃河文化、黑陶文化、晏嬰文化等地域文化資源,打造具有深厚黃河文化特色的旅游名城,爭取用3年的時間,旅游業年綜合收入實現50億元,再用3年時間,旅游業年綜合收入突破100億元,游客年接待人次達到1000萬以上。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張九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