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日,濟南市科技局公布《濟南市科技服務業發展規劃(2020-2022年)》,提出到2022年,將科技服務業發展成為全市現代服務業的重要組成部分,重點實施科技服務生態構建、新經濟企業梯度培育、科技人才智力引培、高端品牌塑造提升四大工程。加快構建服務機構健全、產業鏈條完整、組織形式新穎、投入渠道多元、區域特色突出的科技服務業體系,將濟南打造成為國內外一流的科技創新名城。

  打造五大科技服務集聚區,實施四大工程

  《濟南市科技服務業發展規劃(2020-2022年)》(以下簡稱《規劃》)提出,按照“關聯功能集中、產業專業集聚、土地集約利用、區域聯動發展”布局,構建“一廊引領、三核驅動、多點支撐”的總體布局。

  “一廊”指的是齊魯科創大走廊。依托山東產業技術研究院、超算及人工智能產業技術研究院、山東大生命科學工程產業技術研究院等創新平臺載體建設,集聚研究開發、技術轉移、檢驗檢測等科技服務資源,引領科技服務業創新發展。

  “三核”包括濟南高新區、歷下區、市中區三個科技服務業核心發展區。該核心區創新、創業、檢驗檢測、知識產權、科技金融等平臺載體和企業主體資源豐富,匯聚全市科技服務業發展的中堅力量,對科技服務業發展具有較強的驅動力。

  “多點”包括新舊動能轉換先行區、槐蔭區、長清、歷城區、章丘區、萊蕪高新區。各區縣科教、技術轉移等方面資源稟賦各異,打造具有本地特色科技服務產業的同時,與核心區科技服務業產生區域聯動,對科技服務業起到重要支撐的作用。

  《規劃》中還提出打造五大科技服務集聚區,按照“一廊引領、三核驅動、多點支撐”總體布局,重點打造研發轉化服務、科技金融服務、檢驗檢測服務、知識產權服務和創業孵化服務五大科技服務集聚區。實施四大工程,包括科技服務生態構建工程、新經濟企業梯度培育工程、科技人才智力引培工程、高端品牌塑造提升工程。

  濟南科技服務產業門類齊全,區域發展優勢明顯

  目前,濟南全市科技服務產業門類齊全,形成了涵蓋研究開發、技術轉移轉化、檢驗檢測、創新創業孵化、知識產權、科技金融等全方位、多元化的科技服務體系。

  2018年,濟南市科技服務業主營業務收入達到2019億元,技術合同成交額達到130億元,科技服務業高新技術企業111家,上市企業31家(主板1家、新三板26家,新四板4家),瞪羚企業21家,誕生了山大地緯、中磁視訊準獨角獸。創業孵化服務、知識產權服務、檢驗檢測服務等領域市場主體數量均超過百家。先后獲批“國家小微企業創業創新基地城市示范”、“促進科技和金融結合試點城市”、“國家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示范區”、“國家知識產權示范城市”等稱號。

  具體到各區縣,目前濟南高新區、歷下區、市中區、章丘區創新創業載體、知識產權、科技金融、技術轉移等領域發展優勢較為突出。濟南高新區依托國家檢驗檢測認證公共服務平臺示范區,重點發展創業孵化、技術轉移轉化、知識產權服務、研究開發及檢驗檢測服務等領域,創新創業資源豐富。歷下區依托濟南科技金融大廈、中央商務區、燕山大廈人力資源服務產業園、濟南CBD“人才之家”等載體,形成以金融、科技為核心的產業體系。市中區建有國家科技領軍人才創新創業基地、山東科創大廈、濟南市“互聯網+”創新創業綜合示范園等平臺載體,科技普及宣傳教育服務具有一定優勢。章丘區規劃建設“中意高端前沿產業園”、“院士谷”、“雙創”人才基地、國際人才城等創新創業平臺,集聚一批高層次人才,為齊魯科創科創大走廊建設提供有力支撐。

  到2022年全市科技服務業主營收入達3500億

  《規劃》中,濟南提出到2022年,全市科技服務業主營業務收入達到3500億元,R&D經費占比達到2.90%,技術合同成交額達到400億元,省級以上研發機構達到500家,海外研發機構達到70個,市級以上科技企業孵化器達到106家,萬人有效發明專利達到34件,將科技服務業打造成為促進科技經濟結合關鍵環節和經濟提質增效升級的重要引擎。

  面向科技創新和產業發展需求,優化創新資源和產業結構,濟南將以齊魯科創大走廊為引領,以濟南高新區、歷下區、市中區為核心,打造五個創新能力強勁、科技服務支撐顯著,國內具有一定特色和影響力的科技服務業集群,形成互動頻繁、聯系緊密、運作高效的科技服務生態體系。

  濟南要依托重大創新平臺、大科學計劃、大科學工程等創新資源,推動一批科技服務業創新示范項目,打造一批功能齊全,線上線下緊密結合的綜合科技服務平臺,培育一批主體功能突出、輻射帶動作用強的科技服務龍頭企業和提供高端服務的科技服務機構,全力打造國內具有影響力的濟南科技服務品牌。

  為了讓各類科技服務主體活力充分激發,產業發展環境持續優化。濟南將重點圍繞濟南市十大千億產業,培育一批數字化、平臺化科技服務新業態,形成若干科技服務業發展新模式,在資源共享、人才發展、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知識產權保護等探索具有示范作用的體制機制和政策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