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舊小區節能改造、加裝電梯、拆違透綠、脫貧致富……2019年,濟南市一項項民生實事的穩步推進,提升了百姓的生活品質,給百姓帶來了實實在在的獲得感、幸福感,更彰顯了泉城的溫度與建設“大強美富通”新濟南的決心。

老舊小區美麗蝶變
有面子也有里子
走在環山路上,一排排老舊樓房粉刷一新,或紅或灰或白的顏色襯托下,好似新蓋的一樣漂亮整潔。源鑫園小區的居民張鳳(化名)高興地說,小區去年進行了節能改造,不但外觀看起來像新房子了,供暖季家里的溫度也平均比往年提高了3℃-5℃。
張鳳家的變化,正是源于濟南市大力實施的既有居住建筑節能改造工程。開展11年來,全市已有近40萬戶老舊小區居民告別了“冷房子”。
“面子”重要,“里子”更重要。五年前剛搬進趵突泉小區時,在市民李明(化名)的印象里,小區內四處亂搭亂建,黑乎乎的墻面,“不僅僅是老舊,而且還破破爛爛”。但今年的“老舊小區改造”,讓李明的小區舊貌換新顏,統一安裝單元門、樓道墻面粉刷一新,曾經的“臟亂差”一下變成如今的“潔凈美”。
如此“立體化”的改造,不僅讓小區有了“面子”,也有了“里子”。張峰每天上下班都經過的南券門巷,過去坑坑洼洼的路面不見了,如蜘蛛網般的電線電纜埋到了地下。在歷下區甸柳新區,老樓不僅做了保溫、安了熱表,還裝了報欄、種了綠植,就連每個樓的樓牌號也都進行了重新設計,加入了節能元素。
不只是張鳳、李明,70歲的張瑞芬老人今年同樣體會到了滿滿的幸福感。此前,因年事已高、腿腳不便,家住六樓的她已經近五年沒有下樓晨練了。可自打單元樓加裝上了電梯,一切不再是難事。晨練、輕輕松松上下樓……重新回歸五年前的生活規律,令她開心不已,更讓她倍感年輕,心情舒暢。

2019年,濟南市計劃整治改造358個老舊住宅小區(含樓房院落和單棟樓宇)、721.4萬平方米,涉及9萬余戶居民。老樓加裝電梯兩年來,濟南市內已有300余部電梯已竣工驗收合格并投入使用。
城市越來越美
彰顯“三城同輝”
12月13日,2019國際花園城市競賽總決賽結果揭曉,濟南從全球100多個申報城市中脫穎而出,榮獲2019國際花園城市競賽最高獎金獎,同時獲得環境保護與綠色經濟唯一單項獎。這項榮譽被國際社會廣泛譽為“綠色奧斯卡”。
而這是濟南市長久以來拆違拆臨、還綠于民的積極回報。2019年,截至目前,全市共拆除違法建筑31208處、面積3073.67萬平方米,創建45個“無違建街(鎮)”。這些數字無一不證明著濟南拆違拆臨的力度之大、范圍之廣。拆違拆臨工作已進行了三年,共拆除違法建設129672處,計8903.29萬平方米。
“拆”的背后,“建”更為重要。提升城市品質,更多地讓百姓實現拆違后幸福感、獲得感的提升。違建拆除之后,濟南市一個個“口袋公園”應運而生。2019年濟南確認建設口袋公園68處,如今大都竣工。三年來,利用拆后空地新建綠地3798處、451.68萬平方米,建設口袋公園342處,增建市民活動場所983處、停車位28640個。
美好生活離不開美好的自然環境。還綠于民之外,濟南市更是加大生態環境保護力度,大力保護南部山區、生態濕地、泉水、山體、大氣環境,打造美麗宜居宜業宜游城市,實現了綠城、花城、泉城“三城同輝”。
22.2萬人脫貧
低保標準再提高
扶貧之路,濟南市一直在努力。近日,濟南市亮出成績單:截至2018年底,全市1006個貧困村(省定貧困村485個、市定貧困村521個)全部摘帽退出,22.2萬貧困人口基本實現脫貧,脫貧攻堅取得明顯階段性進展。
這一個個看似簡單的數字后面,都是一個個急待救助幫扶的家庭。69歲的西營鎮黃鹿泉村村民李京財便是如此。他和老伴由于患長期慢性病,稍重點的活兒就干不動了,日子一直過得緊巴巴。
從2015年開始,在幫扶干部的努力下,村里陸續實行了一系列脫貧舉措,李京財等112戶黃鹿泉村村民的日子也發生著變化——家庭收入平均2萬元,免交合作醫療、免費查體,購買扶貧特惠保險,享受慢性病免費送藥等,李京財終于過上了好日子。
而2018年,黃鹿泉村更是引進了一家生態旅游開發有限公司,投資建設山景小鎮田園綜合體項目。整個項目投資1.6億元,投入運營后可提供就業崗位300個,黃鹿泉村有望成為濟南南部山區最富裕的村。
黃鹿泉村是濟南市脫貧攻堅工作的樣本。脫貧攻堅中,濟南市堅持“兩業同重”,以“街鎮有產業、村村有基地、戶戶有項目、人人有收益”為目標,實現貧困戶“產業+就業”全覆蓋的同時,堅持“兩改同施”,保障貧困群眾居有所安。堅持“兩難同破”,通過醫療扶貧、教育扶貧,阻斷貧困群眾致貧源頭。
圍繞聚焦脫貧攻堅、聚焦特殊群體、聚焦群眾關切,濟南市也正在積極構建新型社會救助體系。2019年濟南將城鄉低保標準再次提高,城鄉低保標準分別提高到685元/月、5480元/年,城市低保標準排名全省第一。
家門口能上學
小區里能養老
民生無小事,樹葉總關情。2019年,濟南市瞄準民生社會事業的薄弱環節,加快補齊教育、養老、醫療等民生短板,市民的獲得感不斷增強。
“棋盤街有了配套幼兒園,以后孩子上幼兒園更方便了。”買房伊始,市民張平便為自己孩子入園問題而發愁,但近兩年看著小區配套資源的一步步齊全,他倍感欣慰。如今,在濟南,和張平有著同樣感受的家長越來越多,因為家門口的好學校正在濟南遍地開花。
孩子到了上學的年齡,作為家長最盼望的是孩子能夠在家門口上好學校。近年來,濟南一直致力于解決家長的這一“心頭事”,著力打造“有溫度的濟南教育”。2017年至2019年9月1日,全市完成新建改擴建中小學校233所、幼兒園(公辦)277所,新增學位33萬余個,以求解決“入園難”“入學難”問題。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讓市民老有所養,是服務群眾、服務民生的職責所在。近年來,濟南市連續五年將養老工作列入為民辦實事內容,基本形成以居家為基礎、社區為依托、機構為補充、醫養相結合的多層次養老服務體系。
針對新建小區配套養老服務設施落實難、主城區老城區養老服務設施落地難等問題,濟南市推出養老項目與開發項目同步建設、同步驗收等新辦法,這一系列工作的好經驗被民政部選入《全國居家和社區養老服務改革的7大經驗和23個典型案例》。
醫療保障工作關乎民生福祉,關乎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的實現。為解決“看病難、用藥貴”等問題,今年,濟南進一步擴大醫保報銷范圍,提高報銷比例,把更多救急救命的好藥納入了醫保。將社區醫院普通門診報銷比例由70%提高到80%;選取部分老百姓用量大的藥品、耗材實行聯合采購,藥品、耗材價格大幅度下降;嚴厲打擊欺詐騙保行為,用心管好群眾的“救命錢”,今年追回醫保基金近1000萬元;將部分癌癥早診早治納入醫保支付范圍;全國率先推出醫保電子憑證,在市中心醫院、第一人民醫院實現“掃碼”“刷臉”就醫結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