巡禮文明山東|濰坊壽光:文明實踐為群眾謀幸福
群眾需要什么,文明實踐就提供什么。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建設試點工作開展以來,壽光市精準把握農村發展的新變化,精準定位農民群眾的新需求壽光市堅持問題導向,開發建設文明實踐壽光云平臺,開通熱線,系統整合各類熱線、網絡等社情民意訴求渠道,開展社情民意大調查活動,找準文明實踐工作抓手,創新體制機制,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不斷提高。
銀杏樹下趕“大集”
文明實踐讓群眾心里樂
在新時代文明實踐工作中,壽光市孫家集街道通過開設“文明大集”,有效整合服務陣地、隊伍資源,定期組織開展各類文明實踐活動,為群眾提供綜合性、多樣化、一站式服務,推動了新時代文明實踐在基層落地生根,開花結果。
為了方便群眾認同、參與“文明大集”,把轄區內種有600年古銀杏樹的銀杏公園作為“文明大集”集址,注重發揮文明實踐功能,投資20余萬元對公園整體布局、設施配套、環境氛圍進行調整優化和升級改造,開設專門宣講區、展示區、服務區。集市時間與銀杏公園所在地——張家寨子村的傳統集市設在同一天,農歷逢二、逢七開集,讓群眾在傳統集市買賣物資之余,可賞字畫、看演出、聽講堂、讀圖書……便捷有效地獲得多樣服務,感受文明熏陶。

通過廣播喇叭、“開集一封信”等方式,征求轄區群眾意見120余條,匯集梳理出政策理論宣講、科技知識培訓、醫療保健咨詢、民俗技藝展示、法律宣教服務、傳統文化普及、文明新風傳播等7大類、20項集中性需求,按照“群眾需要什么,文明實踐就送什么”原則,制定“文明大集”“貨物”清單,并在“文明集市”主址——銀杏公園及各村精神文明宣傳欄內公示,根據群眾反饋意見及時調配“貨物”,實現了“文明集市”與群眾需求的精準對接。集市開辦以來,已舉辦群眾文藝匯演、民俗技藝展示、宣講培訓等特色活動60余場次。
該街道成立了理論宣講、傳統文化、文藝培訓、法律服務、道德教育等文明實踐志愿服務隊伍,開集期間,聯合市級、村級文明實踐志愿服務隊在“文明大集”擺攤設點,向廣大群眾提供多樣化的服務。特殊天氣則利用銀杏公園南側文明實踐所室內場所開展宣傳教育、指導培訓等活動,已舉辦室內傳統文化大型講座3次、書畫技能培訓6次、廣場舞教學12次。在“文明集市”帶動下,轄區內鄉土文化人才、文藝愛好者、熱心群眾紛紛行動起來,組建志愿小分隊,不定期開展活動,菜農之家藝術團和群雁文化傳播中心等13個莊戶劇團積極響應,主動參與演出,后胡營、岳寺李、大李家莊等村自主搭建文化舞臺,“大集”不僅聯通了村莊,帶動了隊伍,而且聯系了群眾,方便了百姓,成為了建在百姓家門口的“文明實踐站”。
做好事領獎品
志愿小積分積出大文明
“自從成立了志愿服務隊,創新實施了志愿服務積分制管理,村里越來越多的人加入志愿者隊伍,大家互幫互助,言行舉止更文明,村風民風進一步提升?!弊哌M洛城街道黃家莊村,一股文明氣息撲面而來。用村干部的話說,這些都得益于村里新時代文明實踐活動的扎實開展。
在新時代文明實踐活動中,該村創新實施志愿服務積分制管理,通過合理定分、精準計分、規范用分,充分激發了群眾的積極性、主動性,推動了新時代文明實踐工作落細落實。
通過入戶走訪、問卷調查、巷長收集等途徑,梳理出理論武裝、矛盾調解、科技知識、文體娛樂、家庭教育、安全保衛、環境治理、公益事業等9個大類需求,細化為23項基本指標,按服務時長、次數賦于相應基礎分值;對見義勇為、捐資助學等指標,根據服務效果賦予一定獎勵分值,并設置了違法違紀、違反村規民約等5項負面否決指標,真正用“分”來靠準考實群眾的日常表現。

全體黨員干部群眾人手一本《積分手冊》,村實踐站設立積分登記簿。每次文明實踐活動結束3日內,參與志愿者持《積分手冊》到村文明實踐站進行積分備案。專管員負責對志愿服務活動(提供服務)進行審核,并按照計分細則在村登記簿和志愿者積分手冊同時登記、雙向確認。志愿服務積分情況每月還通過村文明實踐志愿服務之星榜、村精神文明宣傳欄和村微信群進行公開、公示,接受群眾監督和質詢。
綜合考慮志愿服務工作量、村集體經濟實力和群眾生產生活實際需要,確定了志愿服務積分兌換規則和具體標準。服務積分既可按1分等于3元等值兌換指定生活用品,也能在購買生產資料時按分值額度享受不同比例折扣。志愿者每月15日到村實踐站或指定兌換點憑現有積分兌換米、面、油、洗衣粉等生活用品;達到一定分值的,可憑分以8-9.5折購買村辦盛黃合作社的化肥、農藥、種子、棚膜等生產用品。該村還以戶為單位建立積分檔案,家庭總積分作為年終文明家庭、最美家庭推薦評選的重要依據。目前,該村已有52名志愿者積分達到兌換門檻,在首次積分集中兌換活動中,有17位志愿者兌換到洗手液、農藥等生產生活物資,極大調動了群眾參與志愿服務的積極性,實現了文明實踐與村莊治理的雙贏。
扶貧小車間叩開致富大門
讓文明實踐持續惠民
在壽光市雙王城生態經濟園區的扶貧車間內,幾十名村民正在熟練地制作草編產品。說起“扶貧車間”,牛頭鎮七村68歲的村民王會萍難掩欣喜,兩年前,王會萍的丈夫因突發腦溢血喪失了勞動能力,為給丈夫治病,家中負債累累,沉重的家庭負擔加上藥費用壓得她喘不過氣來,正是扶貧車間的建立為家庭帶來了新希望。
牛頭鎮村位于壽北鹽堿地,農業基礎薄弱,富余勞動力多、居民收入較低。去年以來,該村充分發揮紅柳志愿服務隊的作用,打造出“志愿服務+就業帶動+產業扶貧”新時代文明實踐工作模式,走出了一條精準扶貧、志愿扶貧、穩定脫貧的路子。

在隊長朱萍的帶領下,紅柳志愿服務隊80名志愿者分頭對本村200個家庭的近千名勞動力人口身體狀況、勞動技能、就業需求等情況進行了深入調查了解,在此基礎上,先后同壽光清雅草編公司、千榕家紡、華昱鞋業、新概念家政職業培訓學校等企業進行溝通對接,建成運營草編加工、針織品加工、拖鞋制作等“扶貧車間”,800余名本村及鄰村閑暇婦女、殘疾人、貧困戶、老年人實現了在家門口穩定就業。
紅柳志愿服務人員通過“1+1”“1+N”等不同方式,與就業群眾結成對子,面對面講、手把手教,不斷提高他們的勞動技能,車間產品先后出口到美國、日本、西歐等國家和地區,“扶貧車間”的“造血”功能不斷強化。目前,在草編車間打工的群眾每月可增收700元左右,在針織品車間、拖鞋制作車間打工的群眾每月增收達到2000元左右,牛頭鎮村10名低保戶完成“摘帽”,促進了村莊的和諧穩定。
為提升“扶貧車間”的輻射帶動作用,充分利用牛頭鎮村紅色積淀和濕地文化旅游優勢,依托新建成投用的壽光農村干部學院教學實踐基地,拓展扶貧車間與“旅游景區”“教學基地”等的產銷對接渠道,提高產出效益;啟動了建筑面積2200平方米的新“扶貧車間”建設,通過“扶貧車間”與新時代文明實踐工作的深度融合,全面打造紅色老區產業振興和居民收入雙提升的示范平臺,實現文明實踐長久持續惠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