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濟南起鳳橋街綜合整治提升工程已近尾聲,如今漫步街巷內,古色古香的街道讓游客猶如穿越歷史,置身老濟南人家生活之中。其中墻面改造讓游客們耳目一新,整條街上青、紅、白色錯落相間,映著潺潺泉水,別具一格,老街更有老濟南味兒了。


青紅白三色街墻
映襯著潺潺泉水
“走在這油亮的青石板路上,摸著這敦厚的青石墻,看著清清泉水,聽著住戶的濟南話,這老濟南的滋味真濃。”11日,走在芙蓉街上,游客張風(化名)一行四人被一條古色古香的街道所吸引,忘記了他們來此品嘗美食的初衷。
“原來這就是起鳳橋街啊,果然名不虛傳。”站在起鳳橋上,看到“起鳳”二字,四人恍然大悟,也對老濟南“泉水人家”特色有了深刻體驗。
“改造完之后,整條街整潔利索,而且很有歷史感。”對于門口這條街的改造整治,家住起鳳橋街旁的程女士打心底高興。而其家門口正對的墻體也成為此次起鳳橋街立面整治提升最突出的成果——自南向北依次是青磚墻、紅墻、青磚墻、白墻、紅墻,青紅白三色錯落相間,映著潺潺泉水,別具一格。
“目前已經基本成形,整個工程還有10多天就能完工。”現場,起鳳橋街項目施工技術負責人劉先生介紹,此次工程重點對起鳳橋街立面、周邊公共空間進行綜合整治提升。其中包括對與傳統風貌不符的建筑進行體量、顏色、高度、風格上的整治,對建筑立面突出的空調機位、排水管、電線、雨棚等設施進行統一設計,降低其對環境風貌的影響,鏟除部分現狀白色墻體抹灰層,恢復建筑墻體原有肌理。
建筑立面,通俗意見上便是建筑外墻。眾多周知,城市的記憶通過歷史街區來傳達,歷史街區的記憶沉淀在各時期的歷史建筑中,而墻是建筑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元素。“本次沿街立面整治工程將恢復濟南城市老街磚墻原有的歷史韻味,在結構工藝、材料等方面對老街進行最大程度的還原。”劉先生說。
三色相間墻面
反映三段歷史
“根據不同時期歷史特點,再現濟南老街區不同時期的歷史風貌。”劉先生介紹,之所以擯棄此前“上白下灰”的統一風格,而強調個性化,也是為了最大限度還原歷史。“清早期,起鳳橋街兩側的建筑有些是土坯墻,表面抹灰為白色;清中期,一些人家開始使用青磚砌墻;而紅磚墻建筑則出現在民國時期至新中國成立初期。”
鑒于此前街巷兩側均為白墻的情況,施工人員先是在起鳳橋街兩側建筑物里面開口,通過設備探測其建筑材質,確定其原本是土坯墻、青磚還是紅磚,以求最大限度還原歷史。
確定其材質后,便依據相應的傳統工藝進行修復。據悉,青磚墻、紅磚墻修復流程采用傳統工藝和現代方法相結合的方式。原有白墻皮去掉后,再按原有墻體材料修復墻面,整體采用古建筑修復中的上磚藥、修整、上冊、嵌縫等傳統工藝。
值得一提的是,在土坯墻修復中還采用了“拉麻”工藝,以期讓墻面層與土坯墻更加牢固地結合在一起。首先使木橛進入墻體坯縫中,再用麻絲編成網狀,用木橛與麻絲編成的網連接起來。“麻絲編網使得墻皮不易開裂,木橛起到了與面層麻網、坯墻牢固結合的作用,使墻面更加美觀與牢固耐久。”劉先生說。
亂砌石墻拐彎抹角
修復處處都有玄機
“人靠衣裝”,建筑亦是如此,墻皮猶如建筑物外衣。外墻的構造、材料和顏色有其獨特的地理特征與文化特色,歷史街區的古建筑更是如此。而此次起鳳橋街修復工程重點關注起鳳橋街兩側建筑立面。如今,成果顯現,給人們最直觀的感受便是:走在起鳳橋街上,建筑墻皮讓人仿佛回到老濟南城。
“細看這塊石頭,其實它是由幾塊石頭拼接而成。”指著起鳳橋街西頭的兩側石墻,劉先生介紹道,為了能更好體現濟南傳統建筑的歷史特點,該處采用了“亂砌石墻”的工藝。
所謂亂砌石墻,是在墻體原有基礎上采用亂插間形式進行修復,并采用古建筑修復的粘接、剔除、防水清縫、防水勾縫等傳統工藝,對石頭進行粘接、挖補,以此讓整個墻體石縫達到基本均勻。“以此來最大程度還原濟南老街區歷史風貌,也最大程度實現了墻體的實用性與美觀效果。”
除了亂砌石墻,起鳳橋街修復過程中處處蘊藏著“玄機”。針對片區內街巷交錯、墻角眾多的現狀,修復過程中還采用了“抹角”工藝——即將兩座外墻相交的拐彎處,原本鋒利的墻角抹去,取之以較為緩和圓滑的墻角;其結合古法工藝把土坯墻、腰線以及石板都做了抹角處理。如此一來,既能更好保護建筑墻體不受損,又能避免過往行人磕碰墻角受傷。
類似的老手段比比皆是,為達到白色土坯墻面和青色石板底墻之間的無縫對貼,最大還原歷史,還采用了“貼石板”工藝;為還原歷史原貌,采用了清代“五順一丁”擺砌方法,五皮順磚加砌一皮丁磚相間疊砌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