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濟南12月3日電(記者楊文)“今天,我們在這里懷著無比沉痛的心情,悼念平凡而樸實、勤勞而善良的劉順蘭老人……”近日,山東省沂水縣道托鎮花溝村村民劉順蘭去世,伴隨著低沉肅穆的哀樂,一場簡約而又莊重的追思會正在舉行。

  劉順蘭去世后,村紅白理事會前來幫忙,送來鎮里購買的白花、孝箍袖章,將寫有老人名字的追思會橫幅懸掛起來。鎮干部致主持詞,村黨支部書記致悼詞,在哀樂聲中鞠躬送別老人。

  劉順蘭的兒子孫同光說:“以前村里有人去世,買棺材、買孝服、砌墳等殯葬費用得花兩三萬元。如今村里安葬全部免費,葬禮也辦得體面,省錢、省心、省時間,幫了我們大忙。”只用了一天,老人的殯葬儀式全部結束。

  沂水縣每年去世的人數在8000人左右,喪葬中圈地造墳、攀比排場等現象較為普遍。散葬墳頭造成土地資源緊張,修墳墓、買棺材開支較大,出殯講究多、流程長,群眾對殯葬改革的呼聲越來越大。

  2017年5月起,沂水縣推出殯葬改革政策,對具有當地戶口、在沂水去世的居民,其遺體運輸費、火化費、骨灰盒費等費用全部免除。逝者統一免費安葬在公益性墓地,相關費用由當地財政承擔,讓群眾不花一分錢就能辦好“身后事”。同時移風易俗,推行以“播放哀樂、宣讀逝者生平、鞠躬告別”為主要內容的“追思會”喪事禮儀模式。

  不到兩個月,沂水縣建成110處公益性公墓,并率先將自收自支的殯儀館改為全額撥款的事業單位。截至目前,沂水縣共有2萬多戶逝者家庭享受到“殯葬全免費”政策,新逝人員100%進公墓安葬。時間簡短、儀式感強、花費少的“追思會”也受到歡迎。推廣以來,沂水縣共舉辦“追思會”1萬多場,85%以上的逝者家庭自覺自愿采用了新的喪禮模式。

  據沂水縣民政部門統計,2年多的殯葬改革,沂水縣居民戶均減負3萬元左右,為群眾直接和間接節省喪葬費用5億多元,而財政投入僅為2000萬元。在環境保護、土地節約等方面也產生了直觀效益:節約土地600多畝、節地率90%以上,節省木材2萬多立方米。

  以惠民禮葬為主的殯葬改革,使沂水縣移風易俗成效顯現。沂水縣委書記薛峰說,骨灰盒替代了大棺,公益性公墓替代了大墳頭,黑紗白花替代了孝衣孝服,喪葬流程進一步簡化,亂埋亂葬現象得到了根治。喪事儉辦、喜事新辦已成為群眾的行動自覺。

  日前,在沂水縣召開的全國殯葬改革試點工作座談會上,山東省副省長凌文表示,山東將認真總結推廣殯葬綜合改革試點經驗,進一步深化移風易俗,大力弘揚優秀殯葬文化,倡導文明節儉新風,不斷提升惠民便民服務水平,讓人民群眾共享更高質量的殯改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