夠級,青島傳奇

  在廣袤的齊魯大地上,海水沿著膠東半島的礁石勾勒出參差不齊的歷史印記,人們在這天海一色的地界開天辟地、刀耕火種,生生淬煉出一座青島城。這座城里有洶涌起落的海景,層巒疊翠的山色,還有四時變幻的街道。但一路探問生活在這里的人們閑暇時最流行的消遣項目是什么?小哥兒小嫚兒大姨大爺們會告訴你,他們喜歡囿于一張桌子前,忘記山川湖海,暫停白晝黑夜,專心打牌。

  夠級,青島土著代代傳承、時時勤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成功抵御麻將、手把一、炸金花、斗地主以及各類網游的精神侵襲,成為這座城的文化堡壘與時代精神代表。

  據考證,夠級打法上世紀60年代初發源于青島滄口地區,80年代開始普遍流行于山東地區,目前已流傳到全國各地,并由中國留學生帶出國門、走向世界。在青島這旮沓,每逢重大活動,如青島啤酒節,都會舉辦一些群眾性夠級比賽活動,參加者多達萬人。在青島的大馬路胡同,無論刮風下雨,還是電閃雷鳴,只要遠遠看到一群人圍在一起,那肯定就是夠級場子。

  老滄口是青島市的原始工業區,從青島解放一直到60年代末那會兒,整個青島只有兩個廣場,一個是匯泉廣場,一個是滄口廣場。每每舉辦群眾集會,基本都要在滄口廣場設立一個分會場。從上世紀60年代一直到90年代初,滄口廣場可以稱得上是青島業余生活的風向標,盡管青島其他地方也有一些大眾娛樂設施,但比起滄口廣場來都略遜一籌。

  滄口廣場周邊駐扎著好多家工廠,當時工廠大多是三班倒工作制,這一帶又是人口密集的居民區,沒有別的娛樂休閑場所,人們就來滄口廣場打撲克或下象棋。象棋一般人玩不會,撲克倒是簡單易學,因此打撲克就發展為滄口廣場最普及的娛樂活動。

  青島比較普及的撲克打法有兩種,一種是打百分,一種是爭上游。打百分是一種固定的四人游戲,對門兩個人結成聯邦,四個人分成兩派,輪流撿分互不干涉,不吵不鬧不溫不火。爭上游不限參與人數,但一般都是五六個人,強調的是個人勝利,頭科和二科可以吃貢,大落科和小落科進貢。爭上游使用的撲克牌從一副到四副不等,開始各打各的,每個人都拼了命搶頭科和二科,后來慢慢形成了聯邦打法,誰和誰關系好就結成一幫,幾個人分成兩幫,不分人數不分位置,隨便坐哪兒都成。

  人們都愛到廣場扎堆打撲克,六七個人分成兩幫,經常還會加入更多的人,場面難免會亂糟糟的,但攆走誰好像都不太合適。于是,機智的人們想到一個好辦法,把人數固定為六人一組,依然分成兩幫,還是不分位置隨便坐。后來,又改進為三個一伙的人依次坐著,另外一伙的三個人也依次坐著。

  打著打著,人們感覺這樣的座次并不好,聯邦之間難免會互相看牌作弊。于是,間隔式打法誕生了,兩伙人交叉坐,每隔一個是聯邦,但打法與爭上游差不多。后來,又改進為打對門的玩法,規定六個9,五個10,四個J,三個Q,兩個K,兩個A,一個2,大王和小王是夠級牌。打著打著,人們又感覺規定的夠級牌好像有點多,干脆去掉六個9,從五個10開始為夠級牌。一旦夠級,只有對門兩個人之間可以互打,別人不能參與,除非哪個人要捎牌走人。這種打法很快就風靡起來,打夠級的雛形基本上也形成了。

  傳說中,夠級界有一本神秘的夠級大綱。打夠級的似乎人人都知道個一招半式,并常常在出招的時候口念“經文”,如擋三不擋四、八九擋是銀、小虎掛四不出也恣等等,以示自己招數淵源出自名門正派。但在真正的高手那里,這些口訣都是當障眼法用的,只有剛初學者才拿這些東西當真經。看過幾本秘籍的人都知道無招勝有招的道理,只有自己的招數才是真正好用的。你看小說里那些大俠,武功練到了最高的境界,不都是隨手自創招數嘛,路子如羚羊掛角無跡可循,這才是夠級的最高境界!

  打夠級也講究起手無悔大丈夫、落地開花。真正的夠級愛好者,并不在乎積分的高低,也不在乎吃貢的多寡,甚至不在乎結局的勝負輸贏,而在乎參與的全過程,在乎夠級過程中每一手牌的稱心如意,在乎每一局點燒悶落的酣暢淋漓。

  夠級的另一個特點是強調聯邦的團結,因此夠級中有高手不爭科的說法。夠級高手能夠準確把握每一局中個人所處的位置,為了整體利益而放棄正科。因此,夠級能在潛移默化中培養顧全大局、統籌兼顧的團隊協作意識。

  青島銀

  有吃著燒烤衰老的

  有哈著啤酒衰老的

  也有洗著海澡衰老的

  但最幸福的是

  打著夠級一起衰老的

  我們的一生有好牌,也有壞牌

  兜兜轉轉,起起落落

  請珍惜和自己勝負同擔的

  那個坐著馬扎兒

  一邊哈著啤酒一邊嗑著蛤蜊的隊友

  我們沒有多少夠級牌

  但是好隊友

  應該還是會遇到的~

  (來源:青島新聞網、青島故事、青島每日通、李滄區文化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