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5月,臨沂小伙張發利3歲的女兒被診斷為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在親友和社會愛心人士的幫助下,他籌得了8萬元救命錢,女兒得以順利化療。9月底,隨著女兒病情好轉,張發利利用閑暇時間開始了自己的“報恩行動”——到濟南6家養老院義務給老人修腳。“社會給咱很大的幫助,咱也得回饋社會。”張發利說。

3歲娃患重病,輾轉多地求醫
張發利今年30歲,老家在臨沂沂水縣。今年5月的一天,張發利3歲的女兒突然感冒發燒,到村里的衛生室打針后退燒了,但第二天孩子身上卻莫名起了很多紅點。由于村衛生室無法診斷,他們來到鎮衛生院檢查,被告知孩子“可能得了白血病”。
張發利說,為了給女兒確診,他帶著孩子來到青島的大醫院。經醫生檢查,孩子被確診患有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在這個病查出來之前,孩子很少生病,感冒發燒、吃藥打針的次數都能數過來。”得知孩子患上白血病,張發利難以接受。
確診后,張發利帶著女兒在青島住了兩天院。雖然青島的醫療條件很好,但高昂的醫療費讓他負擔不起,兩天就花了六七千元。無奈之下,他只好選擇帶女兒回沂水老家,在縣中心醫院進行化療。前三個療程都很順利,但在第四個療程時卻出現了問題。
“孩子對藥物出現了超敏反應,內部系統全出了問題,從嘴到屁股全部黏膜脫落,嘴都張不開,孩子20多天沒吃飯。”張發利說,出現超敏反應的幾率很小,孩子隨時可能有生命危險,因此醫生建議他們帶孩子轉院到濟南治療。

患兒病情反復,已多次化療
9月2日,在醫生的推薦下,張發利帶著女兒來到省千佛山醫院。“來了以后,醫生一看,說他接觸血液病這么多年了,這個孩子是第二例出現超敏反應的。”張發利說,千佛山醫院的醫生也說孩子的情況很危險,讓他們先住下治療看看。
自9月2日住院,張發利的女兒就開始發燒,連續燒了十多天,醫生稱孩子可能需要做骨髓移植,建議他做配型。“我說配型沒問題,可能費用有點困難,醫生說你先籌點看看吧。”張發利說,為了給女兒籌措骨髓移植的費用,他愁得實在是不行了,連素不相識的病友都看不過去了,主動向他提供幫助。
不過,事情很快有了轉機。張發利說,第二天中午時,主治醫生突然告訴他,孩子的“血象”開始恢復了,可能不用骨髓移植了。“感覺心里頭有塊石頭‘啪’一下掉地上了。”張發利說。
張發利告訴記者,自從孩子病情好轉后,就開始能吃點飯了,體重也一天天地上來了,從最消瘦時的20多斤長到了現在的36斤,小臉也看起來肉嘟嘟的。隨后,醫院為孩子進行了第五次化療。化療結束后,一家人回家待了十多天,如今又回到濟南準備第六次化療。

已到6家養老院為老人修腳
10月20日晚6點,記者在千佛山醫院附近一公寓見到了張發利夫婦和他3歲的女兒。提起到養老院為老人修腳一事,張發利有點不好意思,稱是為了感謝社會對女兒的幫助,用他自己的方式報恩。據了解,張發利從16歲開始學習修腳,到現在已有十幾年了,修腳的技術挺好。女兒患病前,他在青島從事足療和修腳的工作。
“那時候公司每隔幾個月會組織一次去養老院為老人修腳,去著去著就習慣了,平時趁休息或中午吃飯時就自己去給老人修腳。”張發利直言,最開始去養老院給老人修腳是抱著練手的目的,后來看到老人長長的趾甲,心里很不舒服,就決定盡自己所能為老人服務。
女兒得了白血病后,張發利為專心照顧孩子,很長時間沒再去過養老院,直到9月底女兒病情好轉,他沒那么大壓力了,就開始了自己的“報恩行動”——到養老院義務給老人修腳。“為了給孩子治病,我通過‘輕松籌’籌得了8萬元錢,社會給咱很大的幫助,咱也得回饋社會。”張發利表示。
每天上午,女兒和妻子還沒起床,張發利就帶著修腳工具偷偷出門,根據電子地圖尋找附近的養老院,上門為老人提供修腳服務。不過,剛開始有的養老院并不信任張發利,因為以前也有上門修腳的,但都是營利性質的,直到張發利講完自己的故事,院方才相信了他。
從9月底至今,張發利已為濟南6家養老院的幾十名老人提供過免費修腳服務。由于時間有限,他每天只能上午出門一兩個小時,每次服務五六位老人。“老人的趾甲普遍比較厚,只能用專業工具處理。我今天上午還為一位裹過腳的老人修了腳,更難處理。”說著,張發利向記者展示了當天去養老院的修腳成果。

“看到老人的笑容,心里壓力能小一點”
當記者問起今后的打算,張發利說他肯定還會繼續堅持為老人修腳。“社會給了咱這么大幫助,我覺得必須得回饋社會。而且看到老人的笑容,心里的壓力也能小一點。”張發利說,從女兒患病至今已花費十幾萬元,想要完全治愈可能還要持續兩年時間,但目前家中已無積蓄。前段時間有人要給他提供工作,但因為要照顧女兒無法全職工作,他只好拒絕了。
當采訪結束時,張發利特意囑咐記者在報道結尾寫上他的聯系方式和微信,本以為他是想求助社會再籌點錢,沒想到他卻是希望那些需要給老人修腳的老年公寓能聯系他。張發利說,趁著目前孩子病情穩定,他可以盡自己所能為老人們提供更多義務服務。如果愛心人士想提供幫助,或有養老院需要幫助,都可以聯系張發利,電話:16521089789。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戚云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