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日,山東省政府新聞辦召開新聞發布會,介紹山東省國家標準化綜合改革試點工作成效。記者了解到,獲批國家標準化綜合改革試點以來,山東聚焦高質量發展,圍繞全省“八大發展戰略”,構建高質量發展標準體系。

山東省市場監督管理局二級巡視員郭大雷介紹,山東聚焦全省優勢產業集群和新舊動能轉換“十強”產業,在量子技術、人工智能、物聯網、新能源等領域,啟動國際、國家標準化項目239項,加快推進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領域標準布局,搶占國際標準制高點。落實生態文明建設要求,制修訂能耗限額、節能減排、污染物排放等150余項地方標準。環境保護方面,建立了“1+5+8”大氣污染物排放地方標準體系,倒逼高排放設備淘汰,優化產能布局,加快產業結構調整步伐;安全生產方面,建立了包括164項地方標準的風險分級管控與隱患排查治理雙重預防標準體系,為全國安全生產治理體系構建提供了標準路徑。
落實省委、省政府鄉村振興“1+1+5”政策規劃體系部署,標準先行,圍繞產業、環境、文化、組織、生態五大振興,牽頭開展全省鄉村振興標準體系編制,提出標準框架和重點項目。以農業投入品質量安全、農產品質量分等分級、農業“新六產”等為重點,完善現代農業全產業鏈標準;以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為重點,開展農村“七改”標準制定;落實農村綜合改革要求,在土地產權流轉、生產托管、鄉村基層治理等方面建設31個標準化試點;實施糧食、棉花、油料作物重點國家標準攻堅行動,提出國家標準制定項目43項;加快建設國家蔬菜技術標準創新基地,率先提出制定各類蔬菜標準123項。
圍繞經略海洋資源、科教、平臺、經濟四大優勢,山東重點在海洋牧場、海岸線調查、海洋環境監測等領域,啟動海洋戰略標準研究項目113項,制定行業標準20項,地方標準218項,建設煙臺長島等海洋領域國家和省級標準化示范區12個,承建全國海洋標準化技術委員會海洋工程勘察與測繪分技術委員會。
實施基本公共服務標準保障工程,重點在教育、體育、文化、社保、醫療、交通、養老等16個基本公共服務領域,制定實施地方標準159項,較好發揮了標準化在優化基本公共服務資源配置、規范服務流程、提升服務質量、明確權責關系、創新治理方式中的作用,促進了均衡優質、公平普惠。全面推進實施塑膠跑道系列地方標準,解決了全省2000多個新建、改擴建學校操場無標準停工的問題,目前該系列地方標準主要指標已被國家標準作為修訂依據。落實“一窗受理 一次辦好”改革要求,服務優化營商環境,聚焦行政權力事項、政務服務、政務信息數據共享等重點,制定完善地方標準,以標準化引領權力運行方式變革。
立足本土優勢,成功爭取國際標準化組織(ISO)“鑄造機械技術委員會秘書處”落戶山東,為山東優勢產業以及相關企業走向國際市場創造了條件。山東省主動與ISO對接溝通,積極爭取在青島設立了“國際標準化論壇”和“國際標準化培訓基地”,這是ISO首次設立這樣的國際交流平臺。山東昊月新材料有限公司主導制定2項國際標準,開創了我國小企業參與制定國際標準的先河;濰柴動力集團通過輸出先進技術標準體系,有效支撐國際并購業務;昌邑滿國環衛集團依托城市環境衛生全過程標準體系,成功中標巴基斯坦、巴拿馬城市環衛服務項目,成為“中國標準”助力“中國服務”“中國企業”走向世界的范例。
“前不久,國際電信聯盟(ITU)‘面向網絡的量子信息技術焦點組(FG-QIT4N)’獲批成立,這是濟南量子技術研究院主導爭取的第一個量子技術領域國際標準化技術組織,是我國量子領域標準化工作的重大突破。”郭大雷介紹,通過依托“焦點組”開展量子信息技術標準化工作,可以有效匯聚全球量子領域專家力量,充分發揮標準化對于量子信息技術產業的引領帶動作用,助推山東打造世界級量子信息科學中心和全球量子信息產業發展的戰略高地。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 記者 張召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