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山東能源臨礦集團新驛煤礦運搬工區卡軌車跟車工蔣猛猛正式“下崗”,和他一樣遭遇的還有無極繩絞車信號工崗位上工作多年的鮑學甲、王海闊等人。搶了他們“飯碗”的不是別人,正是該礦剛剛投入使用的車載視頻監控系統。

  “以前為了防止卡軌車中途出故障,我要一直跟著車走,現在有了車載視頻監控,就不用人力跟車了。”蔣猛猛說,他現在已轉崗到了新的工作崗位―――井口把鉤工。

  今年以來,山能臨礦新驛煤礦按照能源集團深化“一提雙優”建設的部署要求,緊扣智能智慧發展主題,持續推動以“快速掘進、機電運輸遠程集控、智能化洗煤廠、CXR智能干選”等項目為代表“6+3”科技攻關項目,全力打造智慧礦山。

  “目前全礦已累計完成快速作業線、智能化供電、數字化開關實驗室等科技項目20余項,較好地解決了制約企業智能開采的難題。”山能臨礦新驛煤礦黨委書記、礦長莊又軍告訴記者,通過裝備升級換代、勞動組織變革和生產工藝更新,他們已形成了全新的生產作業模式,讓減人不減量、降本不降效成為可能。

  以往,該礦洗煤廠壓濾機用人工清理淤泥,既費時費力又不安全。他們通過科技攻關,成功研發了礦用洗煤廠煤泥智能機器人,用機器人來清理煤泥,此舉一舉結束了人工清理淤泥的歷史,減少崗位工16人,每年節約人工費、材料費137萬元,而且杜絕了因設備故障導致的停產事故的發生,每年多增加收入1500萬元。

  該礦還專門設立了科技專項基金,成立青創聯盟,加大科技創新獎勵力度,激發廣大職工創新激情。據悉,去年以來,該礦累計投入科技經費6792萬元,先后上報科技項目56項,其中“復雜破碎圍巖巷道穩定機理與控制技術研究”被鑒定為國際領先;“采場覆巖破壞災變演化機理及防控關鍵技術”被中國巖石力學與工程學會評為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

  據了解,目前,山能臨礦新驛煤礦采掘機械化率達到了95%,職工坐在地面調度室里就可以用電腦遠程控制500米井下的皮帶運輸、變電所、水泵以及所有監測監控系統。該礦通防工區副區長周健說,“現在只需按下總控臺啟動按鈕,這些井下的設備就能按預設的程序依次自動運行,這在以前連想都不敢想。”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段浩然 通訊員 李志勇 劉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