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年長跑,茌平終于完成了由縣到區的身份轉變。
8月7日,聊城正式撤銷茌平縣,設立聊城市茌平區,以原茌平縣行政區域為茌平區行政區域,茌平區人民政府駐振興街道中心街5226號。
實際上,茌平撤縣設區歷程可以上溯至2011年,彼時,聊城市委、市政府就茌平撤縣設區事宜向山東省政府專題請示。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梳理發現,2013年聊城市委、市政府就此事又再次進行了請示;2014年山東省政府向國務院呈報了《關于調整聊城市部分行政區劃的請示》。
2017年、2018年,聊城市政府、山東省政府也分別為這一轉變作出諸多努力。
而就在2019年,茌平縣政府和聊城市政府還分別就茌平撤縣設區召開社會代表座談會。

山東正式告別“單區市”
記者了解到,茌平設區后,聊城市下轄的城區將由原來的一個區增至2個區,這也意味著山東省唯一的“單區市”正式“脫單”。
聊城市政府官網顯示,茌平撤縣設區之前,聊城下屬行政單位為東昌府區、臨清市、冠縣、莘縣、陽谷縣、東阿縣、茌平縣、高唐縣。茌平區設立后,聊城市則下轄2個市轄區、1個縣級市、5個縣。
值得一提的是,聊城市原有的東昌府區總面積829.46平方公里,再加上茌平的1003.36平方公里,聊城城區面積將擴大一倍多,發展空間也將大大增加。
可以說,茌平能夠完成躋身市轄區之列,與其自身的先天基因密切相關。
茌平是聊城市之前所轄的8個縣(市、區)之一,東與德州市齊河縣為鄰,西、南均與聊城市東昌府區相連,西北與聊城市臨清市接壤,北與聊城市高唐縣毗鄰。
2017年末茌平縣常住人口54.34萬人,其中城鎮人口28.48萬人。茌平在山東西部率先跨入百強縣 ,也是聊城唯一的百強縣。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梳理發現,2017年12月,茌平當選中國工業百強縣區。2018年10月,入選2018年度全國綜合實力百強縣市(第67位)、投資潛力百強縣市、綠色發展百強縣市、全國新型城鎮化質量百強縣市。
山東財經大學金融學院陳華教授表示,茌平撤縣設區,對于其主動融入聊城將大有裨益,可以預料的是,茌平的未來發展空間也會進一步打開。
不過,山東財經大學區域經濟研究院院長董彥嶺教授也表示,劃區本身關鍵是日后的發展進程,比如說,招商引資等。

城鎮化水平會大幅提高
據了解,今年3月的聊城市“兩會”上,時任聊城市市長宋軍繼在《政府工作報告》中稱,2019年,聊城將進一步強力推進城市建設,構建高質量發展新格局,將加快建設高品質現代化區域中心城市。
值得一提的是,聊城力爭用5年時間,市中心城區人口突破200萬,建成區面積突破200平方公里。
并且,未來聊城還將實施空間優化工程,采取“中疏、東進、北拓、南展、西優”的空間發展策略,提升中心城市功能。
由此可見,茌平撤縣設區這一舉措,或成為聊城市未來功能定位的發力點之一。
據董彥嶺教授介紹,茌平撤縣設區之后,城區人口比重將會增加,“農民可能就會轉為市民,而且將來在布局產業上,農民可能就會轉化為產業工人,或者是城市第三產業的一些從業者?!?/p>
此外,董彥嶺教授還告訴記者,茌平撤縣設區將使聊城市產業結構發生變化,第二第三產業的比重會有所增加,農業農產值在中間占的比重會變小,農民的比例可能相對也會小。
“茌平成為城市化區域后,土地指標、建設指標等方面可能更會按照一個城區來規劃?!?/p>
陳華教授告訴記者,其實無論是茌平還是聊城,都是同樣的邏輯,茌平縣變身為茌平區,也有益于聊城未來的頂層設計,有助于聊城更加開放,逐步發展成“大聊城”。
8年來山東已有11地
“撤縣(市)設區”并不罕見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了解到,近年來,隨著各省市經濟發展的加快,各地撤縣設區的申請也越來越多。
截至目前,2019年全國已有4個縣成功撤縣設區。2012年至今,山東先后有11個地方撤縣(市)設區,1個地方撤縣設市。
據了解,2014年10月18日,民政部出臺了《市轄區設置標準(征求意見稿)》,允許直轄市和地級市設立市轄區,其中市區總人口在300萬人以上的城市,平均每60萬人可設立1個市轄區。最小的市轄區人口不得少于25萬人,其中非農業人口不得少于10萬人。
對于中心城市郊縣(縣級市)改設市轄區,須該縣(市就業人口中從事非農業人口不得低于70%;第二三產業產值在國內生產總值中的比重達到75%以上。
改設市轄區的縣(市),全縣(市)國內生產總值、財政收入不得低于上一年本市市轄區對應指標的平均水平。
據山東師范大學商學院的程道平教授介紹,撤縣設區已經成為重要的趨勢?!俺房h設區后能壯大城市的市轄區,也有助于區域中心城市做大,增強增長它的發展空間,增強區域的凝聚力、吸引力。”
董彥嶺教授也表示,撤縣設區這個過程本身并不標志著很多的變化,也不會讓一個地方由落后區域成為先進區域,它只不過就是標志城市化步伐的一個加快。
“公共設施的建設,產業布局這方面都會有相應的變化,區域經濟未來發展前景也會更加廣闊?!?/p>
“無縣時代”或會到來
專家:縣改區不能盲目申報
“無縣時代”,或許不久變為現實。
近兩年的中國,正處于撤縣設市的高潮期,在市轄區增加的同時,縣級市也在逐步減少。
據了解,珠三角城市群的廣州、深圳、東莞、珠海等市已無縣級市,并且,近年來申報撤縣設區行政區劃調整的件數也高于以往。
山東財經大學山東省房地產業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孫大海表示,中國城鎮化率不足,城市化的提高空間仍很多。
也因此,撤縣設區后,地級市往往能獲得更多的發展空間、擴大城市的規模,“對于縣來說,縣財政、土地的使用指標都會受到局限。”
中國社會科學院城市發展與環境研究所原所長、中國城市經濟學會原副會長牛鳳瑞曾公開表示,近年來縣改市一直“高溫不退”主要有兩方面原因,一個是地級市希望通過撤縣設區來擴權,吸收更多的資源,另一方面是一些縣市希望成為大城市的市轄區后獲得經濟發展的新動力。
中山大學兩位教授完成的論文《中國撤縣(市)設區對城市經濟增長的影響分析》顯示,撤縣設區對城市經濟具有一定的促進作用,但維持的時間并不長,一般在行政區劃調整第五年后,其作用力就基本消失。
程道平教授表示,縣改區是一個重要的一個趨勢,增加中心城市的發展潛力。
不過,對于近幾年國內撤縣設區出現“井噴”的跡象,牛鳳瑞曾公開表示,縣改區不能盲目申報,有些縣城完全可以實現自我內部的資源整合、優化配置。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吳浩 實習生 曹嘉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