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副標題:22萬戶油田居民“轉身”變市民 “油田人”和“地方人”從交錯走向相融
核心提示: 前不久,家住東營勝凱小區的76歲老人吳義本發現,在家門前服務多年的黨員服務社搬走了,小區里來了一群陌生人。


原勝利油田勝南社區物探衛生院正式更名為東營區牛莊鎮衛生院暨東營區人民醫院牛莊分院。分離移交地方后,沿用油田和地方兩種醫保,為轄區居民提供優質醫療服務。 通訊員 劉鐵 攝
前不久,家住東營勝凱小區的76歲老人吳義本發現,在家門前服務多年的黨員服務社搬走了,小區里來了一群陌生人。在黨員服務社曾經辦公過的樓門前,還換上一塊新牌子:東營區辛店街道勝凱社區居委會。此時吳義本才知道,伴隨著這一切的發生,幾十年來他作為勝利油田“企業人”的身份也發生了轉變。就在他居住的這座城市,22萬戶、50多萬名“油田人”和他一樣也正經歷著這場轉變。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
記者 王光照
通訊員 于佳 李敏
居委會是干嗎的
油田不管了嗎
兩個月前,在東營市東營區辛店街道社區從事志愿服務工作的劉茜接到工作調令。新崗位在勝凱社區,那里曾歸勝利油田勝北管理中心管轄。
5月29日,勝凱社區居委會成立,曾經的油田小區——勝凱小區被正式納入東營區辛店街道社區管理,更名為勝凱社區,劉茜被推選為這里的居委會主任兼社區書記。
位于勝利采油廠駐地的勝凱社區,擁有2700多戶居民,一躍成為辛店街道社區規模最大的居民區。雖然與原單位相隔不到2公里,可是對從來沒有接觸過油田的劉茜來說,仿佛走進一個陌生的世界。服務人群不同、層次需求不同,就連思想觀念也存在著差異。
就在劉茜忙著熟悉環境的時候,東營區社區建設服務中心工作人員劉玉,正在為新成立的居委會人員籌備培訓事宜。據了解,東營區社區建設服務中心原先管理著18家工作站和52個居委會,一個月前,他們從勝利油田又接管過來10萬余戶居民,新成立了42個居委會,劉玉的工作量幾乎翻了一番。
怎么發揮好居委會職能?怎么讓居民少跑腿兒就能在小區辦理業務?怎么既不降低標準又能搞好社區服務?對于這些棘手的問題,除了睡覺,劉玉每天都在不停地思考。
面對新情況,同樣糾結的還有吳義本和他的鄰居們。居委會是干嗎的?油田不管了嗎?以后遇著事兒咋辦……
油田小區變城市社區
81家居委會選舉完成
劉茜和吳義本的生活,原本像兩條不會發生交集的平行線,每個人都生活在屬于自己的圈子里。
在很多東營人的觀念里,由于歷史和企業原因,東營存在“地方人”和“油田人”的劃分。在吳義本眼中,他習慣把東營稱為“地方”,那是一個在生活上離自己“很近”又“很遙遠”的地方;而在劉茜眼中,油田又有自己相對獨立的“圈子”。不過,現在這種生活正在被改變。
2016年6月11日,國務院國資委、財政部發布《關于國有企業職工家屬區“三供一業”分離移交工作指導意見》,要求各地加快剝離國有企業辦社會職能和解決歷史遺留問題,把“三供一業”、醫療、教育、消防、社區管理、市政設施等職能移交給政府管理。
勝利油田“四供一業”分離移交工作被國務院確定為獨立礦區分離移交試點單位。勝利油田公共事業部服務協調室負責人張寶軍認為,從另一個層面講,這也是政府管理職能的回歸,對企業來說,需要輕裝上陣專注主業。
成立于上世紀60年代的勝利油田,由于沒有社會依托,為了保障油田生產建設和員工群眾生活需求,按照“有利生產、方便生活”的原則,逐步建立起遍布油區的社會服務體系。
50多年過去了,在東營特定的歷史環境下,企業辦社會職能不斷發展壯大,跨越了東營、濱州、德州、淄博等6個城市、14個縣區、199個小區、22萬戶居民。
一個城市“兩張皮”的問題,隨著市場經濟和公共服務體系的完善,終究要得到解決。截至2019年6月18日,東營市范圍內81家居委會全部選舉完成。按照地方政府批復93個居委會的指標,勝利油田辦社會職能中的社區管理移交工作進入尾聲。
勝凱小區從油田小區變為城市社區,包括吳義本在內的22萬戶、50多萬名居民,也從企業人變為城市人。
油地相融
是一座城市的進步
與東營區文匯街道藍天社區一墻之隔的馬路市場,臟亂差現象已經持續了很多年。但就在前不久,這塊“頑疾”被根治了。
藍天社區原屬于油田管轄,分離移交前,小區物業只管墻以內,而圍墻外面的事只能干瞪眼。原因就是油、地雙方各管各的,油田物業沒有執法權。久而久之,一些地方就變成衛生死角。
藍天居委會成立后,李健從營園社區來到這里擔任負責人。他把情況反映到東營區城管執法部門,問題很快就得到解決。居委會一成立就辦了件漂亮事,讓藍天社區的居民豎起大拇指。
在東營區的另外幾家地方社區和油田社區,便民服務、文體活動以及對病殘弱勢群體的慰問等幫扶共建活動,也開展得紅紅火火。文匯街道油建社區居委會還派工作人員前往營園社區居委會,跟班學習工作經驗。
互相幫扶、相互滲透加快了油地融合的腳步,不僅在管理上相互促進,資源上還實現共享,為居民搭建了很多服務平臺。其實早在五年前,李健就發現了融合帶來的好處,他在營園社區的時候曾與油建社區建立過合作。
在東營區社區建設服務中心主任張金華看來,從企業小區轉變為城市社區,這是大勢所趨和社會發展的必然選擇,也是政府和企業找準定位、履行好本職工作的最好路徑。看似簡單的分離移交背后,無論對東營還是油田來說,雖然不是件易事,但卻有長遠意義,它能更好地幫助雙方取長補短、共同提升。
他認為,這是一種思想的轉變,更能看出一個城市的進步,社區管理職能的移交,還有一個最大的好處,就是讓“企業人”享受到作為市民應該享有的權利與服務。
“社區時代”的到來沒有讓吳義本和他的鄰居們感到失落,生活不僅沒有改變,而且在家門口辦理業務還更方便了。
每個月的15日,吳義本收拾好工具,準時來到固定的地方給居民義務理發,嘮嘮家常,享受著安逸的晚年生活。對劉茜和她的同事們來說,接下來還有大量的社區工作要做,畢竟要把好事辦好,實事辦實。
□延伸閱讀
分離移交不只是 單純給企業“甩包袱”
2016年6月11日,國務院國資委、財政部發布《關于國有企業職工家屬區“三供一業”分離移交工作指導意見》,要求在全國推進國有企業職工家屬區“三供一業”分離移交工作。隨后,經過油地雙方充分對接,勝利油田將旗下擁有的供水、供電、供暖、供氣和物業管理等“四供一業”業務逐步移交地方政府。
在油田會戰初期,按照“有利生產、方便生活”的原則,油田逐步建立起遍布油區、自成體系的服務系統,配套完善了醫療、教育、物業等辦社會職能,并在一定歷史時期發揮了“根據地”“大本營”的積極作用。
近年來,隨著形勢不斷變化,油田辦社會職能自身存在的矛盾和問題日益凸顯。尤其是近幾年,礦區板塊資產創效能力低、辦社會負擔重、社會化、市場化程度不高等矛盾加劇,特別是2019年后,礦區將面臨不移交就沒有維修改造資金,不移交就享受不到城市公共服務資源配置,不移交就保證不了小區品質提升的境地,倒逼機制已經形成。
“剝離國有企業辦社會職能既是改革之需,又是惠民之要。”勝利石油管理局有限公司黨委常委、副總經理喬恩言坦言,分離移交工作并不只是單純給企業“甩包袱”,而是實現多方共贏。
對于國家來說,剝離企業辦社會職能,促進政企分離、職能歸位,有利于發展壯大國有資本,做強做大做優國有經濟,同時也有利于完善政府公共管理體系,加強社會治理,提高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程度;對于油田來說,可以聚焦主業,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從而更好地履行國有企業“三大責任”;對于油田居民來說,通過分離移交維修改造可以改善生活居住環境;通過專業化管理,提升服務水平;通過接入政府公共管理大體系,融入社會服務保障大秩序,進入市場化運行大環境,居民服務和權益保障更加充分、更有保障、更可持續。
目前,勝利油田158個分離移交項目業務、資產移交基本完成,家屬區“四供一業”維修改造等工作穩步推進。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王光照 通訊員 朱向前 史忠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