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眾日報開設“大眾調查·聚焦難點痛點堵點”輿論監督報道欄目已近一年時間,推出各類報道超100篇。

  梳理百篇報道,都對山東各項工作的推進,都是對民生關切的回應,不僅有一部分地區一些部門“不擔當不落實”的行為狀態,還有山東干群痛下決心、鉚足干勁、力爭上游的決心信心。

  記者為大家系統梳理這些稿件,透過稿件主題和內容,聚焦山東各項工作的開展,為各地各部門黨政機關做好中心工作、服務民生根本提供啟示借鑒。

  啥問題最多?“一次辦好”難實現

  “一次辦好”,是省委、省政府落實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高點定標提出的改革理念,是山東傾力打造的閃亮政務服務品牌。

  圍繞中心工作,從2018年的《17路記者暗訪17市政務中心》《流程不優化效率難提升》《辦個戶口本,為何這么難?》《企業注銷為何仍需“多頭跑”》等30余篇稿件,到今年上半年的《缺乏行業標準,民宿辦證難待解》《“二次錄入”阻礙“一網通辦”》《“整改”完成,卻不敢申請“驗收”》《扶持政策未兌現,創業企業3年沒搞清原委》等數十篇稿件,大眾日報有近一半的輿論監督報道聚焦“一次辦好”。單從數量來看,這也反映了“一次辦好”環節,集中了大大小小的各類問題。

  哪些問題?記者梳理發現,主要有窗口工作人員業務不熟練,服務效率質量不高;所需材料多;一廳難辦理,一窗難受理,“同城通辦”難實現;業務流程不合理,辦事系統不連通;辦事指引不清楚,一次告知不到位;只能線下現場辦,線上網上辦不了;信息不通暢,辦事費周折;群眾繳費不方便……

  再看問題的原因。有的是因為系統不聯通、數據不共享;有的是因為體制性障礙,缺少相關便民服務政策,或政策落實不到位;有的是因為黨政部門思想觀念保守,官本位思想濃厚,缺乏換位思考,沒有主動服務意識;有的是因為設置前提條件,缺乏標準化流程等等。從宏觀到微觀,各種原因阻礙了“一次辦好”的步伐。

  如何解決?在大眾日報輿論監督的反饋報道中,記者發現,各級黨委政府及相關部門一方面針對問題采取措施直接解決,如增加服務窗口和工作人員,加強窗口人員業務培訓;梳理制定“一件事”清單及辦理指南;在服務大廳每個窗口張貼負責人電話;完善政務服務網及APP網上辦事大廳;嚴禁使用“不知道”“不了解”“不歸我管”“沒有辦法”言語等。

  另一方面建立完善的制度,并采取根治問題的舉措,如實行政務服務大廳部門領導帶班制和政務服務導服員制度;實行首席代表負責制或首接責任制;成立督導暗訪組明察暗訪,發現問題嚴肅問責;加強各部門數據共享;整合部門單位窗口,實行“一次性告知、一個窗口受理、一套材料流轉”,落實“一次辦結”等。

  同時,記者發現,山東黨政機關還在去年以來加大向南方省份、城市的學習,借鑒先進地區的成功經驗,解決已發現和潛在的各類問題。如一位審改辦同志表示,在審批事項設置上,山東的一些地方是越復雜越好,就怕漏了一項。南方先進省份是越簡單越好,“傻瓜化”辦理。淄博市張店區的一位同志表示,針對發現的問題除了積極向上級部門反饋有關情況外,還將組織區工商、稅務等單位到先進地區學習相關工作經驗。

  日前,濰坊市委書記惠新安在濰坊市解放思想優化環境加快高質量發展研討交流會議上表示,從浙江“最多跑一次”,到江蘇“不見面審批”,再到福建“秒批”,各地都在打造審批最少、效率最高、服務最優、群眾獲得感最強的環境,濰坊的差距還很大。對南方“多審合一”“一窗通辦”等先進做法,有關部門要抓緊安排專人去蹲點學習,取回真經,外地能辦的濰坊也能辦、也要辦,而且一定要辦好。

  作風不實,讓民生“小事”解決起來遇困難

  在大眾日報報道的各類輿論監督問題中,除了“一次辦好”外,其他的更多聚焦在民生問題。如部分村完成“煤改氣”管道鋪設一年多,天然氣卻遲遲沒送來;村民多次向鎮政府討要欠款未果;農民拼車進城辦事;沒水沒電,家門外新建廁所成擺設;居民小區消防設施成擺設等。

  群眾利益無小事,民生問題大于天。改善民生,謀民生之利,解民生之憂,關鍵就是要解決好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從細、從小、從實、從惠入手,一件也不能少。這樣的道理,我們的黨政領導干部全都明白,在沒有得到媒體曝光之前,各類民生問題解決起來困難不小。

  從原因上來看,有的是部門之間扯皮推諉,有的是領導干部不夠重視,有的是領導干部重視但基層落實不嚴。總結起來一句話,群眾的利益得不到保障,民生問題得不到解決,是作風不實的原因。

  再舉例子,在大眾日報曝光的民生問題中,有一項較為集中——交通。記者梳理了一下,不到一年時間,共有8篇報道——《新增限高桿,擋住公交車》(2018年8月3日)《道路限速測速整治調查》(2018年9月17日)《鄰省早修好了路,這邊仍“斷頭”,大車只能繞行——3.3公里省道連接線“卡”在哪》(2018年10月18日)《同城兩區,公交難通》(2018年10月26日)《“跨界危橋”如何擺脫修繕困局》(2019年2年26日)《大橋限高桿緣何成了擺設》(2019年3月21日)《道路抓拍為安全,燈光過亮成隱患》(2019年4月14日)《醫院門口道路“腸梗阻”亟待打通》(2019年4月15日)。

  值得關注的是,其中限高桿出現了兩次。為何普通公路和橋梁上的限高桿先后被報道?兩次報道時隔8月有余,當第一次報道限高桿時,為何全省沒有針對這一問題進行全面排查,而只是就曝光的某個問題解決問題?這樣的疑問,事實上還是作風不實的表現。

  今年是省委確定的“工作落實年”,當前全省上下正開展“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活動,如何借助契機,讓工作落實到位,讓敢于擔當、勤政務實、作為扎實成為各級黨政部門為民服務的總遵循,需要全省各地區各部門領導干部深入思考。

  主動再主動,“媒體曝光式”的監管“馬后炮”要不得

  電視劇《人民的名義》有一個“丁義珍”式窗口——前區委書記丁義珍設計的光明區信訪局窗口,該窗口低矮沒有椅子,來訪群眾只能站著彎腰低頭和窗口里面的工作人員。這樣的問題,在大眾日報的報道中少有提到,但很多類似問題被曝光后,均得到了有關部門的迅速整改——窗口增多了,座椅舒適了,意見箱接地氣了。整改速度之快,令人咋舌,毫無疑問“媒體曝光”成為幕后最大推手!

  亡羊補牢,為時不晚。但依靠媒體曝光后的“馬后炮”整改,絕不是最好的結果,也不是解決各類問題的最佳選擇。

  媒體不是千面手,不可能做到事事過問,面面俱到,更不可能成為行政部門管理監督的完全代理人。更何況很多問題被曝光后,整改只局限于某一領域、某一地區,很難將類似問題在更大范圍解決。

  輿論監督只是一種推進黨政部門工作的手段,改變黨政部門領導干部口中被曝光的“被動”局面,變“被動”為“主動”,關鍵在于各級黨政部門要切實提高主動改變的意識,把問題解決在萌芽,而不是看到問題視而不見,聽到問題兩耳不聞。

  在大眾日報報道的各篇輿論監督反饋稿中,許多領導干部和部門承諾,舉一反三,全面梳理排查群眾辦事的難點、痛點、堵點,破解瓶頸問題,提高服務效率,實現徹底整改。

  最后,留下一個期待——期待,伴隨山東各級黨政部門特別是領導干部在抓工作、抓落實、促實效上深度發力,主動作為,主動擔當,不斷為民解痛點,為企解難點,媒體的輿論監督報道數量可以明顯減少。

  (大眾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