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山東省人民政府網站發布一篇置頂文章,滿滿問題意識的講話稿和“不留情面”的網友評論被一同刊登,釋放出不少信號。正視問題和差距,不遮遮掩掩,外界將這視為山東出現的一種新變化。
其實,變化遠不止這些。
今年7月8日,正是山東黨政代表團赴蘇浙粵三省學習歸來一周年的日子,正視差距,奮起直追,消化“真經”,落實行動,山東出現了哪些變化?梳理發現,過去的一年我們有了對自我的重新認識,有了思想層面的大解放,也有了狠抓落實的真行動。

被熱議的“置頂”
7月4日,山東省人民政府網站發布題為《究竟該向南方學什么?——濰坊市委書記南方考察歸來的“發展之問”》的文章,并在“今日關注”欄目中置頂顯示。
除了選摘濰坊市委書記惠新安的部分講稿,該文還在最后專門整理了部分網民的評論,直指山東特色酒文化、政府過度干預、思想觀念落后等弊端,言辭犀利。
就對標蘇浙粵,網民紛紛提出自己的建議。有網友指出,山東特色酒文化亟待改變。網民“松果”:喝酒才能辦事,是山東與南方最大的區別。南方人做事情從來不在酒桌上談。這本身也是一個很務實的觀念。這就是差距!
有網友指出,政府應樹立服務思維,減少對經濟的過度干預。網民“熱心市民Mr莊”:山東的劣勢在于政府部門規矩太多,管得太寬,手伸得太長。衙門口也多,只拿自己當管理部門而不是服務部門。這就是和南方的差距。
還有網友指出,要縮小同南方的差距必須解放思想。網民“白開水”:思想保守、觀念落后,這也讓我們想和山東某些單位合作十分困難。
將網友評論置頂,有何深意?有媒體解讀為,對于所存在的問題,官方和民間有著高度共識。面對問題和差距,官方不僅沒有選擇遮遮掩掩,而且杜絕了“只能自己說而不準他人說”。這種坦承和廣開言路的姿態尤為可貴,也增加了自揭短板和反思、反省的誠意與“公信力”。
不僅如此,今年以來,省和有關市相繼推出電視問政欄目,得到輿論廣泛關注。去年以來,新聞輿論監督在推動山東省委省政府中心工作、助推山東高質量發展方面,作用愈加明顯,已成為各級黨委政府開展工作的有力“促進者”和“監督員”。
對標學習抓落實
正視問題、直面差距。將網民建議置頂,是山東積極尋變的舉動。在這之外,更多的改變在悄然進行中。
對標學習,就是變化之一,而且已經成為山東的高頻詞。
今年新春伊始,山東省就召開了全省“擔當作為、狠抓落實”工作動員大會,會議要求,從省直各部門做起,在全國確定“對標”單位,各市縣也要確定“對標”城市,建立對標清單,拿出具體方案,比有目標、學有行動、趕有措施、創有成果。
今年年初,青島明確提出“學深圳、趕深圳”,并作出承諾“凡是深圳能做到的,青島都要做到”。
省會濟南,同樣沒有固步自封,他們把目光投向了上海。5月28日-30日,濟南市黨政代表團南下上海學習考察。對濟南來說,這是一次難得的取經之旅。
作為三核之一的煙臺,省外對標全國首批14個沿海開放城市,省內就是對標濟南、青島。此外,淄博提出對標佛山學習改革創新、對標寧波學習對外開放、對標無錫學習產業轉型升級;日照對標珠海學習改革創新、對標揚州學習全域旅游、對標湖州學習鄉村振興。
尋標對標,收獲如何?正如濰坊市委書記惠新安所說,“既是一次解放思想、轉變觀念之旅,又是一次尋標對標之行,更是一次學經驗、找辦法、轉作風、抓落實的具體行動。”
如何讓學習成果生根發芽?一位在山東公務員系統里工作近10年的人士介紹,關鍵還在于落實。
發力科技創新
山東大學經濟學院教授李鐵崗表示,山東缺少新型產業、高新技術產業,而這也是山東未來發展亟待扭轉的一大局面。梳理發現,今年以來,山東在科技創新上已經發力。
在2月21日召開的全省科技工作會議上,今年山東將省級財政科技資金提高到100億元。對這一力度,省科技廳曾公開表示,與國內其他省份相比,山東該方面投入僅次于廣東,較山東以往投入額度增長了5倍。
據了解,今年山東將集成全省科技系統力量,深入開展“進位趕超”創新行動計劃,力爭利用3-5年時間,推動主要科技創新指標走在全國前列。通過一年多的努力,新舊動能力量的博弈正由過去的“新弱舊強”轉變為新舊趨于平衡,并向“新強舊弱”加速發展,以“四新”經濟為代表的新動能正在加快壯大。數據顯示,山東“四新”經濟占比由2017年的22.6%提高到2018年的25%以上,在經濟提質增效進程中開始挑起大梁。
此外,6月17日,2019山東創新驅動發展院士懇談會在濟南舉行,共有116名院士參會,這一天濟南成為聚集院士最多的一座城市。論壇集行業頂尖大咖于一堂,為山東高質量發展建言獻策,奉上了一場智慧噴涌的“饕餮盛宴”。可以預料的是,這一活動留下的沖擊波將十分深遠。
當下,山東新舊動能轉換實現高質量發展過程中,少不了成果轉換的試驗田,因此,院士團隊的加入,讓這些成果轉換更有底氣,讓創新驅動發展更有勇氣。
當然也有網友表示,“在山東這樣一個儒家文化發源地,對商人的標簽都是‘儒商’,不少地方都體現著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市場主導?先看領導想讓市場啥樣子。改革創新?先看領導想創新啥。行不行全看一把手。”這個也需要改變。
與企業家高頻互動
一年來,山東與企業家頻繁互動,意欲下好一盤大棋。
在2018年8月6日下午召開的“青年企業家創新發展國際峰會2018”嘉賓懇談會上,無不體現著執政者對打造營商環境的重視。
2018年9月底,儒商大會舉行,近1200名嘉賓參會,效果立竿見影,會議期間130個項目集中簽約,合同金額達5000多億元。
2018年11月初,首屆全國工商聯主席高端峰會在濟召開;2018年12月,香港山東周活動圓滿成功。今年4月9日,山東邀請廣大海內外山東商會會長來濟,共話高質量發展。
對青年企業家釋放紅利的同時,去年省政府還印發了《關于進一步優化口岸營商環境的通知》,共提出25項舉措。梳理文件可獲知,這些舉措以“審批事項少、通關成本低、辦事效率高、服務質量優、企業群眾獲得感強”為目標,得以進一步優化山東省口岸營商環境,提升跨境貿易便利化水平,實現年內整體通關時間進一步壓縮。
值得一提的是,在山東,民營企業貢獻了全省70%以上的稅收,占全省稅收規模前100名企業的53%。改革紅利不斷釋放,減稅力度不斷增強,這堅定了山東民營企業走自主創新之路的決心,帶動了企業乃至行業的高速發展。
數據顯示,去年不到一年的時間,豪邁集團已享受高新技術企業稅收優惠5907萬元、研發費用稅前加計扣除稅收優惠2016萬元等一系列稅收“紅利”。
除此之外,多位青年企業家一致表示,目前山東對青年創業有了明顯支持傾斜,有的是資金上的,有的是辦公地點以及資源的支持,“高新技術企業支持力度較大些。”
一青年創業者表示,一些部門的工作確實優化了不少,態度好、效率高。
招才引智成效凸顯
去年4月份,山東首次從全省層面上推出“人才新政20條”,此舉對于山東16市的人才政策而言,無疑是把標尺。
在省級人才政策的基礎上,“三核”引領示范作用明顯不斷增強。
濟南對接新舊動能轉換重大工程,出臺35個引育留全鏈條人才實施細則,目前看來,成效尤為凸顯。
青島實施百萬人才集聚、創新創業激勵、未來之星培養、全民招才引智、安居樂業保障五大工程,煙臺則進一步從突出引才重點、拓展引才路徑、豐富引才渠道等方面著力。
各地人才爭奪戰表面上風平浪靜,實則暗流涌動。
淄博英才計劃、濱州渤海英才計劃、濰坊鳶都系列人才工程、菏澤“人才新政30條”、聊城高層次人才計劃。值得一提的是,省級層面不斷鼓勵支持基層開展創新,濟寧、德州等省級改革試驗區建設趨于完善,探索出一批值得學習、招攬人才的經驗和做法。6月10日,臨沂人才工作集團正式揭牌成立,該集團是全國第二家,對山東其他市人才工作的開展極具示范意義。
但是,作為山東搶人成效前三的青島、濟南、煙臺,依然略顯保守,成績單可圈可點,但仍稱不上“華麗”。相較于深圳、杭州、武漢、西安,青島、濟南、煙臺的“大招”有種千呼萬喚的感覺。
從武漢“百萬人才留漢計劃”,到成都“人才新政12條”,從鄭州發出“史上最強”招賢令,到西安推出“史上最寬松”戶籍政策,其攬人心切,可見一斑,這與山東各市相比,也是有過之而無不及。
學習歸來已有一年,山東收獲頗豐,并取得階段性成果。然而,未來新一輪的發展,仍須革故鼎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