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段時間以來,媒體通過記者蹲點調研形式,開展新聞報道,推動中心工作。蹲點調研發現,一些形式主義、官僚主義問題還不同程度存在。大眾日報·新銳大眾記者梳理基層反映強烈的八種典型表現,給廣大黨員干部以警示提醒。

1.電視問政“三段式”套路回答1。電視問政“三段式”套路回答

  今年以來,省和有關市相繼推出電視問政欄目,得到輿論廣泛關注。面對鏡頭,大部分領導干部能以實事求是的態度回應社會關切,但也存在不直擊要害、東拉西扯的現象,甚至采用所謂“三段式”套路回答,應付了事。

  比如,一些領導干部在回答問題時,首先“誠懇”接受,對片中反映問題感到“痛心”“遺憾”,隨后說明此問題的發生反映了“我們的工作還存在不深入不扎實的問題”,接著承諾就相關問題“進行深入調查研究”,“給老百姓一個滿意答復”。看似“完美”的回答,實則空洞無物,容易讓觀眾產生厭惡之感。

  2。“四不兩直”絕對化口號化

  今年年初舉行的全省“擔當作為、狠抓落實”工作動員大會提出,多采用不發通知、不打招呼、不聽匯報、不用陪同接待、直奔基層、直插現場的“四不兩直”方式進行調研,得到了一片好評。但在實際操作中,出現了一些領導干部理解不到位、實施有偏差的現象。個別干部把“四不兩直”掛在嘴上、寫到新聞報道里,實際上還是打招呼、走過場,習慣聽匯報,樂于或不拒絕讓基層陪同接待,把“四不兩直”作口號化處理。另外,也不能將“四不兩直”絕對化,以為只要是調研都要采用這種方式。去某些化工企業調研,如果貿然直插現場并不符合安全生產等相關規定,這就需要采用多種形式的調研方式。

  3。展板使用泛濫,加重基層負擔

  采用展板形式匯報工作,簡單形象,基層普遍采用。但同時,展板無處不在、過多過濫的問題大量存在。推動工作,需要展板;匯報工作,需要展板;展示形象,也需要展板。一名村干部反映,為了應對上級檢查,“掃黑除惡的展板剛用完,環境保護、食品衛生的展板又來了,一天就拉好幾車”。他開玩笑說,“不是在做展板,就是在做展板的路上”。

  4。“雙招雙引”的辦法中看不中用

  近來,全省各地掀起“雙招雙引”熱潮,由“一把手”帶隊的招商隊伍遍布全國先進省市。從各地公布的成果看,數字喜人,未來可期。但冷靜分析一下,這些項目實際開工了多少、進展如何、落實得怎么樣。有些協議都飄在空中,項目到底要干什么、怎么干,什么時候干不知道,有什么樣的前置條件、制度約束不知道,中看不中用。一些去招引的領導干部缺乏專業知識,被企業家吐槽“聽不懂我們的思路”,影響“雙招雙引”工作效果。

5.“水葫蘆式”干部作風漂浮5。“水葫蘆式”干部作風漂浮

  水葫蘆浮在水面,不扎根不接地氣,很適合形容那些作風漂浮的干部。在全省上下積極開展“七賽七比”之際,有些干部卻深入群眾、深入實際少,在辦公室里咬文嚼字、“閉門造車”多;撲下身子、真抓實干少,蜻蜓點水、淺嘗輒止多,根源還是沒有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比如,發放“榮譽證”、懸掛“光榮牌”等,本應是一項暖心工程,但個別地方工作人員態度極其冷漠,把上門發放、懸掛改成了上門領取,讓群眾寒心。有的雖然上門懸掛了,但不進家門,釘好就走人,這家人連何時掛的都不知道。這些問題,反映出領導干部作風不嚴不實,沒有沉下身子抓落實。

  6。以“剛上任”為由推責甩鍋

  某市電視問政欄目,反映當地某村十畝土地因傾倒垃圾、工業廢渣而受到污染。四個部門負責人均當場表示,自己“剛到這個崗位工作不久,對這個問題不了解”,把新到崗位當成推卸責任的借口。其實,這是典型的推卸責任、層層甩鍋。領導干部必須深入了解本地區本部門本單位實際,及時掌握實情,做到守土有責、守土盡責、守土負責。

7.公文運轉,部門內部“多傳手”7。公文運轉,部門內部“多傳手”

  調研中發現,下級報送的文件,往往需要經過幾道關卡、多位領導簽字才能最終簽發,不僅涼了“黃花菜”,也增加了工作成本。個別地方部門上報文件,少則三四天,多則七八天才擺上主要負責同志辦公桌,不配備一名專門工作人員親自盯著就有可能“石沉大海”。這如何能提高工作效率?對公文運轉的問題,要警惕“多傳手”、拖沓扯皮的現象,必須從體制機制上下功夫,加快流程再造,切實提高工作效率。

  8。無拍照不工作,不留痕沒業績

  調研中發現,很多部門在對黨員干部的教育管理中,要求邊工作邊拍照、隨時隨地留痕,以此來應對各種檢查。一些基層干部反映,“好像沒有拍照就沒有干工作,沒有痕跡就不算業績”。這不僅占用了基層干部大量精力,也寒了真正干事創業者的心。導向明,則干勁足。督查考核必須堅持目標導向、結果導向,重實際、求實效。

  形式主義背后是功利主義實用主義作祟、政績觀錯位、責任心缺失;官僚主義背后是官本位思想,嚴重脫離實際、脫離群眾。我們必須堅持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樹立正確政績觀,在力戒形式主義、官僚主義上出真招、拿實招、用硬招,以嚴實作風推動各項工作落實落地。

  (大眾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