濰坊實施科技興農,為現代農業發展注入新動能,僅壽光市——
智能大棚3萬個每年增收5億元
“市場上普通的大姜每公斤賣七八元,我們的有機生姜在電商平臺上能賣到近百元。”在濰坊峽山生態經濟開發區的有機生姜基質栽培示范園,負責人郭新崗告訴記者。基地的鋼構大棚內,基質栽培、袋裝種植的姜苗長勢正好,棚內還配置了物聯網設施,對營養、溫度、濕度、二氧化碳濃度等指標進行自動檢測,通過人工智能實時分析作出判斷,實現自動化施肥、澆水等,種植效率高、品質好。
利用電商平臺和物聯網設施,只是濰坊利用“互聯網+”,發展現代農業的一個縮影。近年來,濰坊市大力實施科技興農和“互聯網+”行動,以建設智慧農業為目標,積極推進物聯網、大數據、移動互聯等信息技術的融合與應用,讓現代農業發展邁上新臺階。
壽光市作為現代農業發展的排頭兵,現已建成智能化大棚3萬多個,農民每年直接增收5億元。其中,壽光蔬菜產業控股集團有限公司建設有1萬平方米的智慧蔬菜溫室,安裝了土壤水分、空氣溫濕度、二氧化碳一體化多參數感知設備,以及溫室環境控制裝置,水肥智能控制等設備,基本實現了標準化生產的集中管控和自動控制,大幅度提高了勞動生產率和蔬菜品質,蔬菜產量每畝增加650公斤,種植成本卻降低2410元。
目前,濰坊市已建成物聯網基地10多處,以設施農業為對象,重點利用電子信息、精準作業及物聯網、4G等現代信息技術,進行精準施肥、智能灌溉、設施農業生產、智能溫室管理。
農產品,安全是首位,濰坊市圍繞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工作,利用信息技術建立了農業投入品網上備案管理系統和農產品生產、加工、銷售的全程質量追溯系統,保障農產品安全。
青州市建立了遠程視頻監控追溯系統,配備了網絡攝像機,對王墳有機農業示范基地、九州農莊、家家富綠色蔬菜基地等3000余畝大棚蔬菜生產實行遠程監控,全程記錄基地生產過程,形成生產管理電子檔案,并對每一產品單獨編碼建立產品的“身份證”,通過網絡可查詢種管收儲銷各個環節的信息,同時還可提供遠程咨詢答疑、遠程視頻診斷、農業生產技術遠程培訓等技術支持和服務。
濰坊市通過建立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追溯平臺應用系統,將市、縣、鎮、村四級監管機構、鎮級速測室、規模化農業園區、農藥門店等全部納入監管追溯平臺,橫向與食藥、畜牧、衛生、商務等部門平臺實現對接,縱向整合各縣市區已有基礎數據資源,實時監控農藥生產經營單位狀況、農藥產品流向,收集農藥風險防控信息等,進一步規范農藥監督管理行為,切實維護農藥市場經營秩序,保護農藥經營者和消費者的合法權益。
現代農業的發展,離不開農技的普及,先進的信息化服務,則為普通農戶解決了農技難題。濰坊市通過“三農”服務熱線等平臺,農業遠程視頻診斷、智能信息查詢、政策技術咨詢信箱等信息化服務,讓廣大農業從業者在家就可享受到農技專家一對一的技術指導,成為他們推進農業現代化發展的“加油站”“大學堂”。
此外,濰坊市部分縣市區還開通了農業專家服務團,通過微信公眾號發布“農事早報”“專家支招”“政策解讀”等農技信息,部分農業龍頭企業、合作社、蔬菜生產能手還自主建立了“蔬菜視頻醫院”,實現課件點播、線上直播、遠程診斷等功能,實現與農民的常態化對接、面對面指導和零距離服務,把先進農業生產技術加快推向全市。
(大眾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