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8日,壽光市紀臺鎮曹官村,茄子種植戶劉翠英正在悶大棚。悶棚之前,劉翠英找來秸桿還田機,把大棚內的茄子秸稈進行了還田。早在2017年,劉翠英就已經對大棚茄子秸稈進行還田。

“秸稈還田不僅省事省人工,用上生物菌腐熟劑悶棚后,下一茬蔬菜還少用肥料,種出的茄子品質也更好。”劉翠英說。
今年是紀臺鎮推廣秸稈還田的第六年。該鎮計劃推廣秸稈還田2萬畝以上,約占全鎮大棚種植面積的1/3。
曹官村是茄子種植專業村,每年休棚期間都會產生大量秸稈。2014年,曹官村黨支部書記李延平開始琢磨茄子秸稈還田的可行性。他找人設計出了秸稈還田機,并在自家大棚里搞實驗。看到效果不錯,李延平加快推廣秸稈還田技術。2017年,李延平購買了一臺更先進的秸稈還田機,工作效率大大提升。“一個1畝地的大棚,僅需1小時,就可以完成全部的秸稈還田工作。”李延平說。

在紀臺鎮黨委政府的支持下,李延平于2018年成立了紀都農機專業合作社,目前已有120多名農機手成社員。
合作社梳理了秸稈還田的相關流程:蔬菜采收結束后,將地膜、吊繩等清理干凈,蔬菜秸稈就地保留;用秸稈還田機械將秸稈就地打碎,深翻埋入土壤;棚內播撒有機肥,利用早晚時間均勻噴灑生物菌,并避免陽光直射;噴灑生物菌后,立即用旋耕機翻耕,并大水漫灌一次,封閉悶棚15—20天。使用秸稈還田的農戶,每畝還可免費領取10斤的生物腐熟劑1袋。
2017年,壽光把秸稈還田納入了政府扶持的技術推廣項目。2018年,壽光全市推廣達到了10萬畝以上。紀臺鎮有3萬個大棚,每年產生秸稈近9萬噸。去年,紀臺鎮實行秸稈還田的大棚達到1萬多個,消化蔬菜垃圾3萬多噸。
近年來,山東農業大學植物保護學院跟蹤紀臺鎮秸稈還田研究發現,秸稈還田可明顯改良土壤結構,改善土壤透氣性,特別是對耕作層土壤物理性狀影響較為顯著,可降低土壤容重2.5%—9.2%,增加土壤總孔隙度1.1%—8.9%、毛管孔隙度18.9%—41%。經過進一步對比試驗,使用秸稈還田的土壤與未使用秸稈還田的土壤比較,有機質含量明顯增加,其中土壤全氮含量增加9.5%,有效磷含量增加6.8%,速效鉀含量增加8%,有效鉀含量增加4.5%—9.0%。秸稈還田還可以顯著提升茄子根或莖葉對鋅和鎘等重金屬的截留,降低果實中的重金屬積累,提升蔬菜品質。
“初步估計,秸桿還田后,每年每畝可節約稻殼糞、化肥等成本投入3000元左右,蔬菜產量可增加10%以上。”李延平說。
“蔬菜秸稈就地還田,解決了秸稈亂堆亂放、影響交通及環境污染的難題。使用生物菌悶棚,為農民減少了化肥的使用量,培肥了地力,還原了土壤生態環境。”紀臺鎮黨委書記劉玉玲說。
(新銳大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