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文化、居民素質、政府服務、形象傳播……這些軟實力看似無形,但是卻潤物有聲,成為城市硬實力的直接助推者。近年來,濟南在做大做強經濟的同時,著力提升城市軟實力,吸引更多人來到濟南,戀上濟南、留在濟南,“向往之城”正經歷著一場華麗蛻變。
挖掘泉城文化特色
讓濟南更有魅力
百花洲,最能體現“家家泉水,戶戶垂楊”的一片區域。
敬書房里,朱熹像前捧書而讀;民藝生活館內,20多位小朋友正在嘗試著刻瓷,滿屋子叮叮當當的聲音。濟南歷史最悠久的皇宮照相館把上世紀30年代的照相機搬到了百花洲,供游客欣賞。漢字記憶空間里擺放著珍貴文物《紀泰山銘》的清拓本,亦有雕版印刷供人體驗。
如何將城市特色充分挖掘出來,如何讓歷史街區重新煥發青春呢?百花洲成了一片寶貴的試驗田。特色才有吸引力。文化創意師木影認為,網紅城市成都最吸引人的地方不是火鍋,而是在現代時尚的生活場景里,走幾步路卻又停靠在中國傳統屋檐下,聲浪里有川音、麻將、叫賣、民謠、變臉,還有迎面走來的外國游客。
“不同的面孔,同一種欣喜,那大概就是來到那片神奇土地的幸福感。”基于這樣的考慮,木影將百花洲壹號院進行了“沉浸式”的業態設計,讓游人能走進老建筑,真正體驗一把老濟南以及中國傳統文化的魅力。

百花洲曲水亭街已經成為市民休閑和游客打卡的好去處。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周青先攝
特色才是競爭力。如今,家庭、青年、老年等目標群體疊加,百花洲逐漸成為濟南文化旅游的“打卡”勝地。這里也成為濟南接待外賓和各地游客的新名片,成為繼泉城廣場之后的又一城市會客廳。
文化作為軟實力的典型代表,具有“催化劑”的作用。文旅的融合為創意行業帶來了新的機遇,在木影看來,“旅游對創意有天然的需求,良好的文化創意,可以不斷為旅游賦能添薪,帶動周邊產業發展。”
原來濟南打造的泉水游,實際上是泉水景點游,現在濟南打造的是泉水生活游,包括老百姓在黑虎泉打水,喝泉水大碗茶,吃一頓老濟南四合院的泉水宴,到老街去體驗一下泉畔人家的生活。濟南市文化和旅游局市場處處長劉榮耀表示:“體驗式的產品會更加豐富,將來也會不斷去深化這些產品,豐富這些內容,加大宣傳營銷,注重用新媒體的手段去吸引年輕人。”
“山、泉、湖、河、城”都是濟南城市文化的重要載體,城市的發展就要充分調動這些文化因子,讓外國人從中看到中國元素,讓外地人從中看到濟南元素,讓本地人從中找到兒時的感覺。這樣的城市才有魅力,人們才愿意來。
志愿服務彰顯文明
文化需求越來越旺盛
“好客”一直是濟南的城市名片,為城市軟實力的提升加分不少。“五一”小長假,來自山東師范大學的志愿者們走進大明湖景區,倡導文明旅游,尋找“最美游客”,并為游客做好服務。“參加各種各樣的公益活動,我們社團已經持續了很多年。”志愿者張冉說。
大明湖景區免費向社會開放以來,一直是外地游客的聚集區,尤其是假期,常常人滿為患。志愿者們守護在出入口、湖邊小道和小橋,進行秩序維護,規勸游客靠右行走、排隊上下橋,以免造成危險。
來景區游玩的不乏外地人,指路便成了志愿者們重要的工作。“我們聽說這里離趵突泉、黑虎泉都很近,請問該怎么玩比較方便?”來自浙江的李先生一家六口第一次來到濟南旅游。為了給他講清楚,志愿者拿出紙筆,把景點位置和路線清楚地標注出來,并把需要乘坐的公交線路也記錄下來,讓李先生十分滿意。
崇德向善讓世人記住了一座民風淳樸的濟南城,也讓大家感受到了滿滿的正能量。數據顯示,濟南全市注冊志愿者達到100萬人,平均10個人中就有1名志愿者。截至2018年底,濟南有3人榮獲全國道德模范,31人榮獲全省道德模范,418人榮獲全市道德模范。83人榮登“中國好人榜”,307人榮登“山東好人榜”,37人被評為“山東好人之星”,480人榮登“濟南好人榜”。
市民素質的不斷提升,與近年來城市整體文化氛圍的營造密不可分。5月25日,著名文物保護專家宋紀蓉來到山東省圖書館大眾講壇,為市民帶來《故宮文物醫院》的精彩講座。“大眾講壇已經持續舉辦了13年,我們邀請了省內外各行業的許多專家學者,深受市民歡迎。很多市民無論寒暑,都準時來參加活動。”山東省圖書館讀者活動部李繼海介紹。在圖書借閱方面,李繼海表示,2018年,山東省圖書館全年書刊文獻外借量(不含流動站)110多萬冊。“人均借閱量呈繼續增長態勢,反映出市民文化需求的提升。”
“票房差”的濟南曾讓很多演出方望而卻步,然而近幾年的變化卻讓人驚喜。2013年省會大劇院開業以來,復排版中國歌劇《白毛女》、全球第一舞劇《大河之舞》、法國馬賽愛樂樂團交響樂團、悉尼交響樂團、俄羅斯圣彼得堡交響樂團、德國柏林愛樂管弦樂團等高雅藝術表演越來越青睞濟南。
從票房看,開業第一年,大劇院票房僅有300萬元,2018年已經增加至1000萬元。山東大學中國文化產業品牌研究中心副主任丁培衛表示:“藝術改變生活,高雅藝術叫好又叫座,反映出觀眾的審美品位不斷提升。”
市民熱線暢通民意
營商環境吸引資本
十次錦上添花,不如一次雪中送炭。提起12345市民服務熱線,市民趙玉振直豎大拇指。
趙玉振家住歷下區漿水泉路一處小區。漿水泉路是連接經十路和解放東路的南北交通干道,原本應該是展示形象的道路。然而,由于該道路處于主城區和東部新城的接合部,長期以來“臟亂差”現象十分突出。樓下小飯館的牌匾亂擺亂放,晚上還會亮起霓虹燈,閃得根本沒法開窗戶。夏天經常營業到很晚,聲音嘈雜,影響居民休息。

為此,他和鄰居們多次撥打12345市民服務熱線尋求幫助。每次接到相關投訴,城管工作人員都會及時趕到現場,對門頭房業主進行批評教育,并對牌匾等進行整頓。效果雖好,卻不時會有反復。最近,他明顯感受到了門口道路的變化。道路兩側的空白墻體進行了粉刷、涂繪,建起了文化墻;樓下門頭房的破損牌匾被集中清理;道路桿線不再像蜘蛛網那樣亂作一團;燒烤店、燒烤院經營有了“硬杠杠”……原來,這是姚家街道針對漿水泉路開展的全面整治行動。
經過十多年發展,有問題打12345市民服務熱線,已成為市民的共識。濟南是《政府熱線服務規范》國家標準的制定者,全國首部熱線條例《濟南市12345市民服務熱線條例》也已正式實施,熱線服務“濟南模式”讓投訴咨詢辦事不再難,提升了職能部門的親和力。
對經營者而言,近年來,濟南致力于優化營商環境的系列措施也讓大家受益不少。市民劉玉杰是一名微商從業者,之前一直是通過微信開展業務。2019年,國家鼓勵電商從業者合規經營,劉玉杰便著手以食品店名義注冊個體工商戶。劉玉杰的經營場所就是自己的家,擱在以前,僅一紙“住改商”證明就把注冊的事給卡住了。如今,濟南將注冊門檻放低,不再要求出具證明,只需要填寫承諾書即可。“拿著身份證就把個體工商戶給辦下來了,用了不到一小時就拿到了營業執照,過去想都不敢想。”劉玉杰說。
得益于一系列富有實效的改革措施,2018年,濟南市市場主體從60萬戶“井噴式”增長到超過80萬戶,取得歷史性突破。2018年下半年,濟南市新登記市場主體戶數以平均每個工作日1100戶的速度高速攀升,增速由全省第16位一躍成為全省第一,反映出濟南經濟發展的勁頭和活力。
相關鏈接
二線城市營商環境指數濟南排第二
5月11日,萬博新經濟研究院聯合中國戰略文化促進會、中國經濟傳媒協會和第一財經研究院發布《2019中國城市營商環境指數評價報告》。上海、北京、深圳、廣州、南京、武漢、杭州、天津、成都、西安排在前10位,山東的青島、濟南分列第12位、16位。
據了解,此次發布的《營商環境報告》參考新時代企業對于營商環境的新要求,將營商環境指數評價體系的一級指標分為硬環境指數和軟環境指數。其中,硬環境指數占營商環境指數的權重為40%,具體包括自然環境和基礎設施環境2個二級指標,11個三級指標;軟環境指數占營商環境指數的權重為60%,具體包括技術創新環境、人才環境、金融環境、文化環境和生活環境等5個二級指標,24個三級指標。
根據2019中國城市營商環境指數評價結果,硬環境指數排名前十的分別為深圳、上海、南京、無錫、武漢、青島、廈門、蘇州、廣州、濟南。
在二線城市營商環境指數排名中,合肥、濟南、廈門分列第一、第二和第三。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張九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