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組實收測產現場。專家組實收測產現場。

  □記者 姜言明 姜斌 通訊員 王慶利 報道

  本報泰安6月12日訊 今天,農業農村部全國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組織中國農科院、河北省農科院、山東農業大學等單位的7位專家,在泰安市岱岳區馬莊鎮對泰安市岳洋農作物專業合作社承擔實施的“小麥綠色高質高效生產模式與技術集成示范”項目進行了實收測產。專家組在實地考察示范現場、聽取工作匯報的基礎上,參照農業農村部小麥高產創建產量測產驗收辦法,經過嚴格的面積核實、機械收獲脫粒、稱量、扣除水分和雜質后,測出高產攻關田實際畝產達到828.7公斤,刷新了全國冬小麥小面積高產攻關最高紀錄。

  據了解,該示范區位于馬莊鎮老宮村,包括高產攻關田10畝和示范田600畝,集成示范了高產品種、種子包衣、深翻耙壓、寬幅精播、鎮壓保墑、測土配方施肥、微噴水肥一體化、生物多樣性防蟲、一噴多防等節水減肥減藥技術。

  [相關新聞]

  300畝地全程托管,種糧大戶當起“甩手掌柜”

莊稼托管,農民當起“甩手掌柜”莊稼托管,農民當起“甩手掌柜”

  □本報記者 毛鑫鑫

  本報通訊員 朱振華

  “喂,付瑞黨,我們馬上就割到你家的麥子了,一會兒來給我們帶個路啊。”

  又到一年麥收時。近日,在棗莊市市中區西王莊鎮付劉耀村一片金黃的麥地里,幾臺聯合收割機在忙碌地穿梭作業。“以前全家人在麥地里,割會兒就抬起頭來看看,心里總想著怎么還沒割到頭。”“現在好了,機器收真是省事,再也不用發愁了。”幾個農民在地頭上邊聊天邊看著地里的熱鬧場景。

  沒過十分鐘,村民付瑞黨家的兩畝多小麥就收割完了,收割機把金燦燦的麥粒“吐”到一輛中型三輪車上。付瑞黨騎著電動車在前邊帶路,把今年收獲的糧食“領”回了家。“土地托管以后,從耕到收,基本不用自己操心,省錢省力。”付瑞黨說,自己在外面打工,每天能掙200多元,這次麥收他只請了一天假。以前自己收,得忙活上一個多星期。

  給付瑞黨打電話、收麥子、送糧食的,都是棗莊富源全程機械化綜合農事服務中心的工作人員。據了解,除了付劉耀村,這家服務中心還托管了周邊東王莊、高莊等十幾個村的8000多畝土地,截至目前累計服務面積9萬多畝。“這些村一般會選擇我們的耕、種、收半程托管服務,村里有些種糧大戶,我們會給他們提供全程托管服務。”服務中心負責人付瑞川說。

  相比付瑞黨,這個農忙時節還有更輕松的,西王莊鎮趙莊村的種糧大戶趙傳恒就直接當起了“甩手掌柜”。“我把300畝地全程托管給了富源服務中心,服務費每畝地300多元,這比自己種能省20%左右。收完小麥,他們還會負責用機械烘干,幫我賣。”趙傳恒說,托管以后最重要的是讓他省心地把錢賺了。而托管以前,一到夏收他就忙著四處找收割機。

  一次麥收經歷讓趙傳恒記憶猶新。眼看小麥就要成熟,他找了一個自己單干的農機手幫他收割,可約好的時間一拖再拖。直到預報天氣有雨,農機手更是直接把他拋到腦后,先去收割自家親戚的小麥了。那次,趙傳恒種植的小麥因降雨和大風造成倒伏,導致減產。

  “現在可不會出現這樣的情況了,服務中心一次給派出3輛收割機,我這300畝地,大半天就給收完了。”趙傳恒說,今年的小麥每畝能產1200—1300斤,比去年多100斤左右。而產能的增加,得益于土地托管以后,服務中心在耕種管理環節使用國家推廣的深耕深松、“一噴三防”等高產技術。

  “就是這個大家伙,能深到地下近30厘米,把深層的土壤翻上來,把上邊的土壤、作物秸稈覆下去,這樣既能疏松土壤,還能提高土壤的肥力,讓小麥生長的時候扎根更深、營養充足。”在服務中心存放農業機械的倉庫里,付瑞川向記者介紹深耕機械。但農民自己耕地時使用一些普通的機械翻地,耕層比較淺,不利于小麥的播種和發育。

  有效的植保也是小麥增產增收的重要措施。付瑞川介紹,植保無人機噴灑農藥具有較高的均勻度,而且通過超快旋飛速度的帶動,能夠翻轉葉面噴灑到背部,這些都是普通噴灑方式做不到的。

  據省農業農村廳相關處室負責人介紹,截至目前,山東農業生產服務托管面積達到1.29億畝次。我省正著力完善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支持各類為農服務組織采取土地托管、代耕代種等方式,面向小農戶提供生產性服務。

麥收時節天天能睡囫圇覺麥收時節天天能睡囫圇覺

  □記者 王兆鋒

  通訊員 王恩標 馬東偉 報道

  本報東明訊 “麥收時節天天能睡囫圇覺,三四年前是不敢想的事。”6月12日,東明縣茂強農機專業合作社理事長劉茂強說,現在合作社有15臺小麥聯合收獲機,都是在白天下地割麥子,晚上七八點結束。

  東明縣存央農機專業合作社理事長袁存央,領著4臺小麥聯合收獲機,開進東明縣劉樓鎮半坡楊村的麥地。“昨天晚上7點收的工,現在機械多了,老百姓收麥子不著急了。”他說。

  “之前我們在河南割了4天,沒有一戶要求晚上割的。現在麥收算是比較輕松了。”當了20多年農機手的袁存央說,現在幾乎不用晚上下地割麥子了。

  這種變化的背后,是機械作業效率的大幅提高。46歲的袁存央回憶說,2012年成立合作社時,他自己購置的2臺小型小麥聯合收獲機,每秒喂入量是3公斤。后來,更新機械,作業效率越來越高。去年,袁存央把合作社的12臺小麥聯合收獲機,全部換成了每秒喂入量達8公斤的大型機械。作業效率達到每小時15畝到20畝,一天可以收150畝到200畝。

  “今年溫度高,麥子熟得透,我家7畝麥子,個把兒小時就收完了。接著用農用車拉到村里的收糧點,每斤一塊零九分,當場拿到了錢。”沙窩鎮沙窩村的種糧農民吳連增說。

  東明縣農機服務中心黨組書記、主任魏廣印介紹,目前,全縣小麥聯合收獲機達3000多臺,其中一半以上是每秒喂入量為8公斤的機型。全縣120萬畝小麥,一周就能全部收完。除了在本地機收,今年全縣還有1000多臺小麥聯合收獲機到安徽、河南等省跨區作業。

  目前東明全縣糧食烘干設備達到32臺套,糧食烘干能力達到56%,確保小麥收獲后能及時入倉。

  麥收機械化程度的提高,不僅提高了生產效率,減輕了勞動強度,很多在外地打工的青壯年勞力麥收季節也不再往返回家。他們在麥收時的打工收入是平時的2倍,自己在外掙錢,小麥別人來收,已經成為農村的普遍現象。

  黑麥豐收,每畝多賺三五百塊

  □本報記者 王兆鋒

  本報通訊員 楊 靜 趙考壯

  黑麥熟了。

  6月5日晚上下了一場大雨。6月6日下午2時許,在菏澤市鄆城縣黃集鎮郭莊村,記者踩著泥濘,深一腳淺一腳來到榮鑫種植專業合作社的黑麥田里。

  烈日下,一株株黑麥筆直地站立著,沒有一株倒伏的。而在驅車前來的路上,我們看到不少成片倒伏的小麥。

  “今年小麥長勢好,顆粒飽滿,很快就要收割了,畝產1000斤沒問題,能比去年增收300斤。”榮鑫種植專業合作社負責人肖玉榮高興地說。

  與農民常種的小麥相比,黑小麥有啥特點?“最突出的特點就是收益高,而且抗病、抗倒伏。”肖玉榮說,黑麥價格比普通小麥要貴上三五毛錢,一畝地要多收入300元—500元。除了賣原麥之外,肖玉榮建起食品加工廠,開發出黑面條、黑麥仁(打豆漿喝)等十幾個系列產品。這樣下來,一畝黑麥每年能收入2500元左右,遠高于種普通小麥的收入。

  肖玉榮和丈夫王希龍發起成立的榮鑫種植專業合作社,已發展社員100多戶,種植黑色小麥1000多畝,實現了規模種植。合作社采用了“七統一”的生產經營模式:統一播種、統一耕作、統一管理、統一加工、統一商標、統一銷售、統一核算。合作社還注冊了“十畝田香”綠色農產品品牌,在鄆城,被首批授權使用好鄆來區域公用品牌。

  “對這1000多畝黑小麥,合作社統一供種、施肥、收割,降低了種植成本,增加了效益。以購買麥種為例,農戶個人買黑麥種,每公斤需要15元左右,而合作社買,每公斤只需要10元左右。僅此一項,一畝地就節約成本100多元。”王希龍介紹,合作社成員比當地農戶普遍增收20%左右。

  種植黑小麥效益高,能不能大規模推廣呢?王希龍分析:“黑麥沒有得到大規模推廣,一是農民對黑麥不了解,擔心管理、效益和銷路,不敢種;二是黑麥磨成面粉后,不好儲存,時間一長,容易產生‘哈喇味’。這就需要深加工及時跟上。我們用石磨磨黑麥,能延長黑面的保質期。三是消費者對黑麥有個接受過程,黑麥產品的銷售市場還沒有很好地打開。”

  在合作社的加工廠里,肖玉榮介紹著黑麥系列產品,如數家珍。她說:“黑麥系列產品,一開始打不開銷路。我們選了50名消費者,免費試吃了一個月。通過口口相傳,有了固定客戶群,現在我的微信群里有200多名固定客戶。但是,客戶還是太少,如何讓更多的人了解黑麥產品,如何與市場有效對接,還得摸索著來。”

  4月25日,第七屆成都農博會開幕。來自俄羅斯、西班牙、德國等30個國家和地區的客商,90個國內代表團參展。十畝田香黑小麥在農博會亮相,引起國內外客商的關注,這給了肖玉榮很大的信心。

來源: 大眾日報·新銳大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