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歌劇《沂蒙山》巡演火爆,電影創排、濟南演藝園相繼規劃

  山東用藝術精品弘揚沂蒙精神

  大型原創民族歌劇《沂蒙山》從2018年12月首演以來,持續在濟南、福州、北京、青島、濰坊等地演出,觀眾達數萬人,平均上座率突破90%。這臺歌劇以曲折的故事情節、高超的藝術水平,感動無數觀眾,“水乳交融、生死與共”的沂蒙精神更是引起強烈共鳴。

  該劇以抗日戰爭為主線,以大青山突圍、淵子崖戰役為創作素材,講述了海棠、林生、夏荷、孫九龍、趙團長等角色在國家危亡與個人命運的糾纏中,犧牲小我、軍民一心、團結抗戰的故事,深刻揭示了沂蒙精神的豐富內涵。

  《沂蒙山》藝術總監、省文化和旅游廳副廳長張桂林介紹,講好新時代的紅色故事,弘揚沂蒙精神,傳承紅色基因,是該劇的創作初衷。作為我省近年來舞臺藝術精品的集大成之作,《沂蒙山》思想精深、藝術精湛、制作精良,先后入圍文化和旅游部中國民族歌劇傳承發展工程2018年重點扶持劇目(全國5部)、2019年度國家藝術基金滾動扶持劇目、全國優秀舞臺藝術劇目暨優秀民族歌劇展演等。

  民族情和山東味是這部歌劇的一大特色。“《沂蒙山》將山東民間音樂《沂蒙山小調》中的音樂元素貫穿整部歌劇,卻又并非完全沿用,與全劇音樂完美融合。同時,民族樂器竹笛、嗩吶、琵琶、墜琴等融入伴奏樂隊,完美演奏出山東特色濃郁的優美旋律。蒙山沂水、沂蒙精神、沂蒙百姓的感人事跡在歌聲中匯聚升華,將全劇情感推向高潮。”該劇曲作者欒凱介紹。

  “音樂充滿著現代感,它是山東的,又是當代的、全國的,讓年輕人愛聽。”《沂蒙山》總導演黃定山說,在創作時,詞作家王曉玲、編劇李文緒等也充分考慮到這一因素,讓劇情和唱詞在動人之余更具合理性,朗朗上口。

  巍巍蒙山高、清清沂水長,如何在空間有限的舞臺上體現出來?《沂蒙山》的舞美、燈光、化妝造型等方面都走在舞臺藝術的前沿。最終呈現在舞臺上的背景“大山”高達10米,旋轉直徑達19米,全程旋轉36次,達到了視覺體驗上的極致追求。該劇設計助理宋方輝介紹,“這個山體在舞美設計上體現了山高水長、情深義重的效果,來自于多次對沂南老地貌的詳細勘察。”

  一部歌劇,優秀歌劇藝術家的演繹至關重要。王麗達、楊小勇、王傳亮、金鄭建、張卓等歌唱家的參演,保證了《沂蒙山》卓越的藝術品質。

  強強聯合,傾力打造,讓這部承載沂蒙精神內涵表達的歌劇最終達到了極致的舞臺效果。有的觀眾看完《沂蒙山》,感慨“不僅僅是高品質的藝術享受,更是滌蕩心靈的精神洗禮”。著名表演藝術家劉熾炎看完演出,激動地告訴記者,“我輕易不流淚。看了這部劇我流淚了,這是多年難得一見的精品,因為它來自于真實的沂蒙百姓的付出。”

  “《沂蒙山》真正體現了戰爭年代軍民魚水情,黨政軍民水乳交融、生死與共的關系。”沂蒙新紅嫂于愛梅看完這部歌劇說,作為一個沂蒙人,要用一顆感恩的心,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勇于擔當,一定把沂蒙精神傳承好、弘揚好。

  傳承紅色基因,弘揚沂蒙精神,我省圍繞歌劇《沂蒙山》持續打造藝術精品。山東歌舞劇院在保證藝術質量不明顯下降的前提下,適當簡化舞美道具,排演簡版組織全省巡演及進校園演出,擴大了觀眾覆蓋面,讓更多觀眾特別是廣大青少年觀賞到這部藝術精品。

  山影集團正在積極籌備與北京電影學院合作,做好歌劇電影《沂蒙山》創排制作相關工作,在濟南做好“沂蒙山”夢工廠演藝園選址、方案策劃及《沂蒙山》常態化落地演出工作。

  來源: 大眾日報·新銳大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