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山東省科技館新館主體封頂!基本建設計劃明年六月底竣工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范佳

  5月31日上午,山東省科技館新館項目封頂儀式在濟南舉行。山東省科協、濟南西城投資開發集團有限公司、中建八局等項目建設、施工、設計等單位有關負責人出席活動。

  從省科協獲悉,5月31日完成混凝土結構主體封頂。主體內部施工同步進行,二次砌體、屈曲約束支撐、消防工程、安裝工程已經開始大面展開,外部幕墻單位也已經進場施工,后續工作正在有條不紊地進行。同時,加快新館內容建設步伐,盡早建成并投入使用。  

  按照省發改委、省科協及濟南市城市建設集團確定的工程總體計劃,新館基本建設工程將于2020年6月底竣工。  

  山東省科技館新館項目位于濟南市槐蔭區西部新城,總建筑面積近8萬平方米,建成后將成為山東的科技文化新地標。新館設計理念為“山海無限”,體現了“朝云和泉出,東山逐日來”意境,突出了建筑與自然交融、科技與生活交融主旨。主體建筑頂端外形設計為數學符號“∞”,意即“無限”、“無窮大”,隱喻隨著社會進步,科技領域無限未知、無限發展并有無限可能。

  新館項目設計有102顆型鋼柱,單個梁柱節點最多有381根鋼筋交匯,鋼柱截面大、操作空間小,梁柱縱筋直徑大、數量多,經國家超限審查專家論證,其復雜程度為省內之最。同時,高支模區域占比巨大,層高最高達25.25米,單梁最重達92.5噸,各類看臺、展廳、報告廳結構交錯重疊,異形層出。項目建有世界一流水準的球幕影院,利用BIM技術對殼體結構施工進行優化,為目前國內最大的純混凝土單層薄殼殼體結構,相關成果已申報國家專利。  

  整個設計方案形體簡練、抽象、完整,既充盈著科學氣質,又流露出海岱文化中的山水意蘊,含蓄表達了齊魯文化中的厚重與靈動。建筑外觀形體與當地的氣候條件相適應,巧妙的回避了冬季主導風向東北風對建筑及場地的不良影響。  

  新館項目以“共享+集成”為核心思路進行智慧工地集成管理,實現了揚塵在線監測及自動化噴淋、施工現場全方位監控、智慧物業等技術,提高了交互明確性、效率、靈活性和響應速度,突出了“綠色施工、智慧建造”的施工理念。

  未來公眾能在這里享受到怎樣的科技體驗?省科協相關負責人介紹,山東省科技館新館突出“科技·生活·未來”主題,融合借鑒STEAM的教育模式,以提高公眾科學素養,培養人的創造力,“激勵每一個人成為創新者”為目的,綜合運用多種展示方式,構建“科技改變生活、生活面向未來”展覽展示內容之間內在聯系與邏輯關系,闡釋、演繹新館理念。  

  省科技館新館將展現物質世界的基本規律及相互關系,展示人類通過科學探索和技術創新逐步加深對自然規律認識的過程,啟迪公眾科學的自然觀和宇宙觀;重視學校教育向科技館的擴展延伸趨勢,配合、推動校內教育與科技館教育的有機融合;重視體現現代信息技術迅猛發展給社會各領域帶來的深刻變化,關注信息技術環境對教育從形式到內容產生的各方面影響;關切全球性科技問題和科技前沿,結合我國和山東創新發展的現實需求,展示現代最新科技成就,開闊公眾視野,提升思想境界,促進公眾對科技發展的宏觀的、前瞻性的思考。還充分考慮對山東科技文化和地域特色適當體現,以恰當的展示方式服務地方經濟發展。

  (齊魯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