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眾日報·新銳大眾記者張春曉

  65歲的畢玉遂教授,雖已滿頭白發,精神頭卻一點不輸年輕人。近日,記者在山東理工大學見到這位“一項科研成果換來5.2億元‘轉讓費’”的主角時,他正忙著聯系接待一位到訪的意大利客人。“我們實驗室天天工作到晚上八九點。”忙碌,是畢玉遂的常態。

  在不久前召開的山東省科學技術獎勵大會上,山東理工大學有9個項目獲得2018年度山東省科學技術獎,其中一等獎5項,位列省屬高校首位,已經成為山東省重要的科學研究和技術創新基地。論區位、論資源,山東理工大學在省屬高校中并不占優勢,為何能在創新競爭中跑得比別人快?

  總結獨到之處,山東理工大學黨委書記呂傳毅認為,亮眼成績單的背后是堅持“人才優先戰略”,以改革激發活力、催生動力,讓更多科技創新成果源源不斷地“冒”出來,達到出人才、出成果、出效益的三重效果。

  在畢玉遂團隊的實驗室門口,掛著一塊“山東理工大學無氯氟聚氨酯發泡劑學術特區”的牌子。2017年,畢玉遂教授團隊成功研發出綠色環保的“無氯氟聚氨酯化學發泡劑”,攻克了一項世界性難題,被國家知識產權局專家認定為重大理論創新和顛覆性技術發明。2017年底,山東理工大學專門設立了這個“學術特區”。 

  “學術特區”“特”在哪兒?“一言以蔽之,只要有利于項目開展的事情,學校都會‘開綠燈’,尤其是在引才用才、實驗室建設、成果轉化等方面打破條條框框的制約。”對此,畢玉遂深有感觸。 

  補天新材料公司以5.2億元獲得畢玉遂團隊“無氯氟聚氨酯化學發泡劑”成果20年專利獨占許可使用權后,投資建設年產10萬噸無氯氟聚氨酯發泡劑項目,該項目被列入“2018年山東省新舊動能轉換重點投資項目”。在這20年里,畢玉遂團隊要為其提供科研支撐。“我現在屬于退休后返聘到學校,根據既有規定,博導身份要被‘拿掉’,‘學術特區’特事特辦,解決了這一問題,我依然可以帶著博士生開展科研。”畢玉遂說。 

  項目的另一位主要發明人畢戈華也是“學術特區”的受益者。畢戈華當年為回國參加項目研發,中斷了國外的學業。按照之前的評聘政策,他的學歷不達標。但“學術特區”將其引入,并且直聘為副教授。“‘學術特區’的舉措,讓科研人員可以心無旁騖地搞科研。”畢戈華說。 

  “學術特區”是山東理工大學深化科技體制、人事制度改革的一個縮影。山東理工大學校長張鐵柱介紹,近年來,山東理工大學開展科研體制改革試點,為人才搭建干事創業的廣闊舞臺,營造一流的政策環境:對科研經費實施“一降一升”政策,將橫向科研項目管理費從8%降至3%,將科研團隊的成果轉化收益從60%提高到80%;加強崗位管理和目標考核,讓每一位教師都成為“驅動單元”;把教師崗位分為教學型、教學科研型、科研型、成果轉化型4類,實行分類管理,尤其是開創性設立的“成果轉化型教授”,側重以成果價值和社會貢獻為考核導向…… 

  “一系列改革措施的出臺和落地,為激發人才創造力、學校高質量發展提供了強大動力和保障。”呂傳毅說。

  (大眾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