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已經全面起勢的新舊動能轉換,正朝著“三年初見成效”的既定目標“快馬加鞭”。省委、省政府舉行全省新舊動能轉換項目推進會,與會人員實地觀摩聊城、德州、濱州、東營、淄博、濟南6市。

  大眾日報·新銳大眾派出采訪小分隊一路跟隨,看到各地正踏準時代節拍,加快追夢步伐,個個熱情高漲、干勁十足。而從企業家們口中,我們可以聽到一個高頻詞:信心。

  德州高新區松果新能源汽車項目現場,公司負責人自豪地說,這是全球唯一落地即啟動全球市場的新能源汽車項目,國內唯一全部核心技術正向研發的新能源汽車企業。今后企業總部設在禹城,將在全球設立40多家SKD總裝廠,對此企業非常有信心。

  東營國瓷公司開發出高導熱陶瓷基板、消費電子陶瓷外殼等特種陶瓷材料,產品之豐富令小分隊目不暇接。企業負責人語氣堅定:力爭5年內銷售收入由20億元增長到100億元。

  淄博高新區正在打造生態體系完備的千億級MEMS產業集群,清華大學副校長尤政是這一產業的領軍人,尤政將這里的未來發展目標定位為:MEMS產業世界高地。

  在濟南費斯托全球生產中心項目現場觀摩時,這家“隱型冠軍”企業的一位德國負責人認為,這里是該集團在全球規模最大、技術最先進的高端產品生產中心,對企業在濟南的發展充滿信心。

  ………

  一邊進企業、下車間、看項目,一邊在思考,企業家們對自身發展以及山東新舊動能轉換信心來自哪里?觀摩最后一站抵達濟南國際金融城項目現場,濟南市委常委、副市長徐群的總結帶來很大啟發。他將動能轉換的主要經驗落腳到兩個字:環境。

  這讓人想到中國經濟的“南北問題”。實際上,造成經濟發展南北差距的一個重要因素,正是環境的差距。

  這一點,山東的決策層也是心知肚明。省領導曾在多個場合表示,企業、項目來山東,沒有什么特殊的優惠政策,但山東會為創新創業者提供最好的環境。我們也欣喜地看到,在推進新舊動能轉換過程中,各地按照省委、省政府要求,對標先進,不斷摸索,逐漸營造出提升企業家信心的環境。

  觀摩時,徐群給出了一個環境“金字塔”理論。提升企業家信心,首先要有便捷高效的政務環境,這是“塔基”。政務環境如何,主要體現在一個地方市場準入門檻是否低、企業負擔是否重、投資空間是否廣、辦事是否便捷等方面。

  在這一點上,費斯托的一位德國工程師為濟南點了贊:去年12月14日,費斯托全球生產中心項目在濟南一天內同時取得了《建設用地規劃許可證》、《不動產權證書》、《建設工程規劃許可證》、《建筑工程施工許可證》,創造了建設領域規模以上外資項目快速審批的全國紀錄。他說:“我見識到了什么叫‘中國速度’。”

  中國首個原創抗艾滋病一類新藥項目落戶后,齊河僅用了3個月就為企業搭建了高標準的廠房,德州市委書記陳勇說,基本上剛有了土地指標,齊河就開始行動了。值得一提的是,禹城的松果新能源汽車項目,落戶前全國有46個園區同時在爭,禹城將其“拿下”的一個關鍵因素是,服務企業的高效率。

  這樣的政務環境,不正是“一次辦好”改革所孜孜以求的嗎?當然,這還不夠。企業的發展不光需要手續辦得快,企業運營中,在投資、經營、銷售等各個環節都會遇到意想不到的難題。“金字塔”中間層由此衍生,那就是:“企業吹哨、部門報到”。

  東營方圓有色金屬集團建設兩步煉銅工藝示范及產業化項目,需要一個平時不多見的超大廠房,東營開發區推出“企業難題直通車”制度,發揮了關鍵作用——僅用了8個月時間,這一難題被東營開發區破解,新廠房蓋好了。

  企業有所需,政府必定有所為,讓企業專心專注“墻內”的事情,“墻外”之事則由政府來辦,這樣的環境誰不心動?

  做到這一點,還不能滿足。“金字塔”再往上,塔尖是“我負責生態,你只管生長”,也就是我們到南方考察學習經常聽到的一句話:我負責陽光雨露,你負責茁壯成長。

  企業想到的、想不到的,政府都有所考慮,并以最大誠意、最大努力營造出企業茁壯成長的生態。高耗能、高污染的鋼鐵廠、水泥廠和礦山退出歷史舞臺,取而代之的是全國獨一無二的以MEMS芯片為核心的電子信息產業園。與會人員在討論中,一致認為淄博高新區的秘訣是,建立了“園區管委會+運營公司+產業基金+N服務”的創新管理體制,讓資本鏈與產業鏈、科技鏈、人才鏈無縫對接,讓“政產學研金服用”七個要素同臺唱戲,深度融合。

  這就是平臺的作用、生態的價值。正如省科技廳廳長唐波所說,為什么搞計算機的喜歡往中關村跑?搞光電子的往武漢光谷跑?說到底,是人家那里有該領域創新創業的平臺、生態,能讓創業者盡管發揮技術所長,其它事情不必費心勞神。

  好的環境,不僅是為了對外招商,同樣是為了現有企業發展。企業無論規模大小,創業者無論來自哪里,都是社會財富的創造者,必須在政策上同等對待。

  好的環境,既要破除“官本位”思想,又要在全社會培育創新創造、尊重企業家的土壤,這比眼睛只盯著項目資源重要得多。

  好的環境,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塑成,而是要有匠心、細心、耐心,一點一滴積累,不拒眾流,方為江海,最終達到“潤物細無聲”的效果。

  一個地方,動能接續順不順利,“雙招雙引”成效好不好,是否可以在觀摩時能自我審視一番,從中找到一些原因呢?(據新銳大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