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租車內安裝攝像頭,到底利大還是弊大?支持和反對的聲音都不少。濟南恒通出租汽車公司愛心車隊隊長何華友則用親自經歷支持安裝攝像頭。
何華友介紹,去年他曾遇到一起交通事故,闖紅燈送傷者就醫,后來就是靠著車內的行車記錄儀,免吃了罰單。
支持聲音
的哥:安了監控,有糾紛才能自證清白
“2018年初,工業北路發生一起交通事故,我當時正好經過,一路闖紅燈把傷者送到了醫院。”何華友說,正是因為有行車記錄儀,他向交警說明了情況,免吃罰單。
在何華友看來,出租車和公交車一樣,都屬于公共空間,根本不涉及侵犯乘客隱私的問題。而車內安裝攝像頭,對于司機和乘客都有好處。“如果乘客丟失了物品,而司機又不承認,完全可以調監控。”他說,之前就發生過這樣的事,后來發現乘客丟失的物品被后上車的乘客拿走了。
開了十幾年出租車的袁振海就吃過沒有行車記錄儀的虧。“幾年前,我送一個醉酒乘客。上車后,我問他去哪里,他一直不回答,后來竟然給朋友打電話,說在我車上丟了一萬塊錢。”袁振海無奈只能報警,民警對他的車輛進行了搜查,并沒找到所謂的一萬塊錢。盡管隨后乘客認錯,但耽誤了他兩三個小時的營運時間。
在袁振海看來,如果當時就有行車記錄儀,乘客絕對不會那樣說。他現在遇到想鬧事的醉酒乘客,只要告知對方車上有攝像頭,對方都會有所收斂。
今年年初,袁振海在西客站片區與一輛私家車發生刮擦事故。因為事發路段還沒安裝攝像頭,他就通過公司向交警提供了車內的視頻監控。最終交警判定,私家車全責。
市民蘇先生覺得,車內有攝像頭反而更安全。“如果丟失了東西,也更好找。”他說,自己經常到外地出差,不少城市的出租車都安裝了攝像頭,“挺正常。”
反對聲音
乘客:有攝像頭感覺不舒服,信息泄露咋辦
“我就遇到過車內裝了攝像頭的出租車,說實話有點不舒服,尤其是坐副駕駛時。”市民李女士說,她那次剛坐上副駕駛,就看到一個攝像頭,雖然司機解釋不會侵犯隱私,但她還是坐到了后排。在她看來,雖然出租車也屬公共交通工具,但畢竟是在一個狹小空間內,還是有一定私密性的。
其實對不少市民來說,他們最擔心的是視頻被外傳。“車內有行車記錄儀,就代表乘客的一舉一動都在監控下,如果在車內有相對親密的動作,或在車內打電話時透露自己的個人信息,視頻一旦流出,將對乘客產生巨大困擾。”徐女士覺得,首先車內應該有相應的提醒,其次還要保證視頻的安全。
袁振海的出租車2018年3月份退舊更新,是首批安裝攝像頭的出租車。“一開始還有乘客覺得不舒服,甚至還有個別乘客,一看車內有攝像頭,就不想坐車了。”他說,現在市民基本都習慣了,畢竟對司乘雙方都有益。
律師說法
不會侵犯隱私 但必要性值得探討
“出租車內安攝像頭是否有必要?是否是解決糾紛、監督駕駛員的必要途徑?這個值得討論。”睿揚律師事務所合伙人、主任王德勇認為,從乘客角度看,坐出租車被錄像,成了被監督的對象,會有一種壓迫感。但出租車安裝攝像頭還沒到侵犯隱私的程度。法律層面上,對這個問題也沒有明確界定。他說,監控視頻被誰管理、如何保密和儲存也是判定是否侵犯隱私的一個方面。
在王德勇看來,出租車不能算是公共空間,應算比較私密、狹小的空間,而公交車則是聚集了眾多乘客的空間。不過,他同樣表示,在法律上對出租車是否是公共空間也沒有清晰界定。
新聞鏈接
濟南版網約車新規 要求安行車記錄儀
根據《濟南市網絡預約出租汽車經營服務管理實施細則(試行)》,網約車平臺公司應組織車輛安裝符合要求的車載終端設備,包括具有行駛記錄功能的車輛衛星定位裝置、應急報警裝置、發票打印裝置,以及具備固態存儲(72小時以上)、無線傳輸、車內外影像監控功能的行車記錄裝置,接入道路運輸管理機構等相關部門監管平臺,并可實時發送位置信息等運營數據。
據悉,目前多數網約車都已經安裝了行車記錄儀。
而滴滴出行的安全攻堅活動已經持續了200多天。據悉,去年9月8日起,在加密保存數據、保障司乘隱私的前提下,在快車、優享、專車等試運營全程錄音功能;2018年10月27日起,開始小范圍試行短信報警,目前,短信報警和錄音功能分別覆蓋227個城市和90%以上訂單。
(來源:生活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