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說:首屆兩岸青年文化交流研討會在濟南成功舉辦)(圖說:首屆兩岸青年文化交流研討會在濟南成功舉辦)

  魯網4月24日訊(記者 陳心如)青年是兩岸文化交流的主力軍,也是國家的希望和未來,兩岸青年之間的交流將為促進兩岸深度融合、推進祖國統一發揮獨特、不可替代的作用。20日,首屆兩岸青年文化交流研討會在濟南成功舉辦,由兩岸青年共同發起,共同策劃,共同推動,海峽兩岸的專家學者及青年學子共同參與,圍繞“文化交流與心靈契合”展開研究和討論。 

  文化是命脈,青年是希望。山東中醫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的副教授李軍海對新時代魯臺青年文化交流進行了一番研究,并歸納出了三種主流的文化交流模式,即學術交流模式、學歷教育模式、研習營模式。 

  在他看來,這三種交流模式在兩岸文化交融中發揮著強大的助推力作用,但也存有一定的局限性,“多數交流活動時間以短期為主,約束了兩岸青年在情感體驗和融合發展的內在訴求,其次內容以教育領域為主,在一定程度上縮限了青年學生的交流空間。”對此,他在研討會現場提了幾點建議,希望青年文化交流能注重實效,由重數量向重質量轉化,在服務上下功夫,在文化交流活動前,有針對性地了解臺灣學生的訴求。 

  來自臺灣的青年學者、中華青年發展聯合會的副理長董百盛的關注點更加具象,針對臺灣青年赴陸實習的需求進行了分析。“現在,臺灣青年來大陸實習的需求越來越多。”董百盛列舉了如下原因,“相比臺灣,大陸的實習機會多,相比海外實習,來大陸實習的時間成本低,而且語言溝通沒有障礙,轉正的機會也比較大,最重要的一點,現在各種惠臺政策的推出,臺灣青年在大陸實習能享受到更加便捷的生活。” 

  不過,董百盛結合自己所調研的情況,也總結了幾點不足,“一是,大陸在臺招實習生的渠道有限,很多臺灣青年無法獲取實習信息;二是,可選擇的單位固化,現在集中在第三產業,但臺灣很多學習技術類的青年,很難找到對口的實習機會;三是,來大陸實習的臺灣青年缺少社交活動,回到臺灣之后,也缺乏后續的互動。” 

  在現場互動環節,這些務實的話題,引發了與會青年們的興趣,大家紛紛發表自己的看法和見解,為兩岸青年的文化交流獻計獻策,短暫的討論中,已經讓大家加深了彼此的了解,增進了友誼,深化了共識,達到了心靈契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