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3日上午,濟南火車站廣場,記者目睹一位腿部殘疾的老人駕乘殘疾人電動車出站,進入廣場后因隔離樁阻攔無法駛出而四處徘徊。

  在進站口對面的崗亭附近觀察打聽一番后,老人駕車至廣場西側,向巡邏民警求助。民警說記得隔離石樁間的鐵鏈有的可以打開,但是試了幾條都打不開,于是讓老人到東邊試試。

  老人又來到廣場東邊的旅客通道,但通道口有兩排金屬隔離欄桿,車依然無法駛出。這時,老人看到北側的機動車進站通道,于是又折返回來,找到機動車通道開口。這里雖然也有隔離樁,但間距較大。最終,經執勤保安許可打開電動柵欄,老人得以“借道”機動車進站通道,駛出濟南站廣場。

  濟南站,省會濟南的重要交通樞紐,鐵路日均發送旅客6萬多人次。進出站的旅客總會在必經之地——濟南站廣場上遇到不同樣式的隔離物。4月12日-16日,記者三次到廣場采訪,發現東側的兩個旅客通道口和西側、南側邊界都設有隔離設施。

  廣場東側旅客通道有球型、圓柱狀石礅或距路面25厘米高的金屬欄桿,間隔37厘米-50厘米。

  廣場西南角距公交站點較近,是旅客進出最為密集的區域。這里設了20厘米見方、高約60厘米的石樁,共24個。記者用直尺測量石樁間距,最窄處36厘米、最寬處42厘米。石樁一直向北設置,間隔逐漸變大,但有鐵鏈相連。

  廣場相關管理單位告訴記者,濟南站旅客眾多,廣場相對狹小,設置隔離設施是為阻攔車輛進入,保障廣場步行區域安全。對于行動不便乘特殊交通工具者等特殊旅客,可以求助廣場執勤工作人員,有的隔離樁可以打開。

  記者實地采訪注意到,雖然廣場各個旅客通道都有隔離設施,東北側通道口還有自行車、電動車等車輛禁入的告示牌,但還是能看到有市民騎乘自行車、電動車越過隔離,穿行廣場步行區,其中有些被現場執勤人員勸離。

  與此同時,還有一些攜帶大件行李、推嬰兒車或坐輪椅的旅客被“擋”在了隔離樁外。

  常見的24寸行李箱(64×41×26厘米)在經過部分隔離樁間隙時需要調整推拉方向,更大件的行李箱往往需要抬起,才能跨過隔離樁。

  在現場采訪時,記者見到的所有嬰兒車、輪椅,都無法推行通過隔離樁間隙。帶孩子的女士、推輪椅的老人往往需要其他旅客幫忙。嬰兒車中的孩子體重較小,連人帶車一起抬過隔離樁相對容易,而行動不便乘坐輪椅的成人,則往往要被迫“下車”。記者從網絡上查看了多款輪椅、嬰兒車的尺寸資料,輪椅寬度均大于60厘米,嬰兒車寬度50厘米左右。

  規定的生命力在于執行。廣場“隔離”規定的設計,目的是保障行人安全,也有為特殊旅客“行方便”的周密考慮,但在具體實施中,現場一無指示牌,二無“領路人”,很多相關人員都不知道“出口”在哪兒,不能不說是件讓人遺憾的事。

  來源: 大眾日報·新銳大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