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今年4月15日至21日是第25個“全國腫瘤防治宣傳周”,來自國家癌癥中心的數據顯示,2015年全國惡性腫瘤新發病例約392.9萬人,死亡約233.8萬人。平均每天超過1萬人被確診為癌癥,每分鐘有7.5個人被確診為癌癥。近10多年來,惡性腫瘤發病率每年保持約3.9%的增幅,死亡率每年保持2.5%的增幅。世界衛生組織提出,三分之一的癌癥可以通過早期發現得到根治,三分之一的癌癥可以運用現有醫療措施延長生命、減輕痛苦、改善生存質量,還有三分之一可以預防。

飲食習慣太差,初中生患胃癌去世
“從口腔順著人體向下,直到肛門,都屬于消化道系統。”山東省腫瘤醫院內科九病區主任李長征告訴記者,肺癌、胃癌、結直腸癌、肝癌和乳腺癌等,是我國當前主要的惡性腫瘤。其中,消化道腫瘤就占到了四席。
“我的一名初中同學就是胃癌去世的,當時他才10多歲。”李長征感嘆,那是他第一次直面癌癥的可怕,在他幼小的心里,癌癥和死亡畫上了等號。
直到成為醫學生,李長征才知道是同學的生活習慣害了他自己。“他總是饑一頓飽一頓,遇到喜歡吃的就多吃,遇到不喜歡的就不吃或吃很少,而且冷熱不均。”李長征回憶說,初中時學生們都帶午飯到學校,大冬天,飯菜甚至會結冰,但這名同學還是會大口往下咽,“所以說,胃癌和飲食習慣息息相關。”
李長征說,其實很多消化道腫瘤都和飲食習慣有關。以食管癌為例,它發病隱蔽,很多人早期沒任何感覺。到了中晚期,部分患者會感覺咽干、咽喉部緊縮感、吞咽疼痛、聲音嘶啞、胸背部疼痛等。一旦到了晚期,最典型的癥狀是吞咽困難進行性加重,隨后呈持續性,也無緩解期。
“我國食管癌以鱗狀細胞癌為主,而西方國家則以食管腺癌為主。”李長征說,這與我們國人喜歡吃燙的食物、喝烈酒等飲食習慣有關,全世界約有一半鱗狀細胞癌患者在中國。
有家族遺傳史,9歲男孩不幸得胃癌
除了初中同學,在李長征記憶里,一名9歲的胃癌小患者也給他留下了深刻印象。
“他有胃癌家族史,父親及祖輩中有胃癌患者,小朋友來到我們醫院時已是進展期胃癌。”李長征強調,胃癌病因非常明確,就是飲食和家族史,因而一定要規律飲食、規范生活習慣,如果有家族胃病史,要盡早做胃鏡或幽門螺桿菌檢查,有胃炎病史的40歲以上人群也建議每年或每兩年進行胃鏡檢查,“如果檢查有胃息肉,應盡快割除。”
6歲女孩患肺癌
從有癥狀到死亡僅存活29個月
從事腫瘤臨床治療及研究工作38年,山東省立醫院腫瘤中心主任韓俊慶教授接診過太多腫瘤患者,最小的只有6歲。
“小女孩臨終前眼神里求生的渴望,這一生我都忘不了。”韓俊慶教授說,那是1992年,女孩患的是原發性肺癌。
韓俊慶教授回憶說,女孩曾因低燒、咳嗽等,在當地醫院進行抗癆治療9個月,10個月后開始高熱、咳嗽加重,并有黃痰,診斷肺炎,抗炎治療后癥狀好轉。3個月后,左頸部及左腋下出現多個腫大淋巴結。1991年1月,剖胸探查,發現腫瘤直徑已達10厘米左右,侵犯部分心包、肺門血管及主支氣管,還有兩個大腫塊,當地醫院術后進行化療6次。
到省立醫院就診時,女孩的病情已相當危重。患兒消瘦、貧血,頸靜脈怒張,胸腹壁靜脈充盈,氣管左移,呼吸音消失,頸部及腋下多個腫大淋巴結,胸片顯示左胸腔大量積液,肝臟腫大,已經失去放療指征。
盡管醫護人員竭力挽救,但女孩還是在那年的4月因呼吸、循環衰竭死亡。從出現首發癥狀到死亡,只存活了29個月。
“女孩父母都沒有肺癌家族史,當時也沒有更進一步的檢測手段,病因還是不明。”但這個病例帶來的遺憾和無力感,始終縈繞在韓俊慶的心頭。
每天三包煙,29歲小伙確診肺癌
不久前,29歲的小李因為胸痛和咳嗽到醫院就診。檢查結果出來,他被醫生留了下來。后來進一步病理檢查,確診為肺癌。
醫生詢問得知,小李從十幾歲就開始抽煙,大學畢業后,工作壓力大,抽煙成為他排解壓力的主要方式。尤其是這兩年,他平均每天要抽三包煙,基本保持煙不離嘴的狀態。此前,他雖有咳嗽癥狀,但并沒太在意。就是在醫院等待檢查時,他還抽空到門診樓外點了根煙。
抽煙,是當年醫學界公認的導致肺癌的主要原因。韓俊慶教授坦言,雖然這些年來,人們對于腫瘤的研究,從預防到診斷、治療,一直都在進步,卻始終只是冰山一角,還有很多致癌因素就像海面下的冰山一樣神秘莫測,而現有的臨床診療措施主要是對應腫瘤形成的最后階段,無論是手術、放療、化療、生物靶向藥物治療,還是中醫中藥治療等,都會因實施太晚而顯得異常被動,臨床療效自然難以令人滿意。
“一旦到了中晚期,無論是治療效果,還是生存質量,都會大打折扣,這其中,還包括患者家庭的經濟和心理負擔。”韓俊慶教授指出,同樣是肺癌,若能早期發現,后期的恢復也會很不一樣。
韓俊慶教授介紹,2017年,省立醫院職工體檢時,增加了低劑量螺旋CT檢查,結果發現有7位醫護人員有肺小結節,通過穿刺,確診為早期肺癌。幸運的是,因為發現早,通過創傷小、花費少的胸腔鏡微創治療,7人中多數不需要再進行放化療,個別人只需要少量化療鞏固治療效果,全都達到了臨床治愈。
“早期肺癌5年生存率可達到60%—70%,但如果到晚期發現,則不到10%。”韓俊慶說。
新聞鏈接>>
精準醫學發力對癌癥早診早治
據韓俊慶教授介紹,如今,隨著基因組學、蛋白質組學、代謝組學以及各種檢測手段的進步,人們逐漸可能在腫瘤發展的萌芽階段預判其臨床轉歸,并借助分子分型、分子標志物、分子靶點等,實現腫瘤的早期發現、精準診斷和精準治療,即腫瘤精準醫學。
腫瘤精準醫學有望提高臨床療效,幫助確定腫瘤患者應選擇哪種治療、接受治療后效果如何、誰會出現嚴重并發癥、患者是否會復發和轉移,從而改變現在診療中的茫然狀態。
世界衛生組織提出,三分之一癌癥可通過早期發現得到根治;三分之一的癌癥可以運用現有的醫療措施延長生命、減輕痛苦、改善生存質量;還有三分之一可以預防。
“早診早治很關鍵,最好還是預防其發生。”韓俊慶教授指出,被動治療總不如將其關口提前至預防。要預防腫瘤的發生,就要注意健康生活方式,避免腫瘤發生的高危因素;同時,注重針對腫瘤的專項體檢。
防癌體檢是在癌癥風險評估的基礎上,針對常見癌癥進行的身體檢查,發現早期癌癥或癌前病變,進行早期干預。一般在常規體檢的基礎上,注意胸部低劑量螺旋CT、腹部B超和血液腫瘤標志物的檢查。
已確診腫瘤的患者,要戒掉煙酒、清淡飲食,對于廣告、氣功、傳言、偏方,一定要做到不看、不聽、不信、不用。
濟南癌癥免費篩查開始
今年有3萬多名額
記者從濟南市疾控中心處了解到,2019年濟南市癌癥免費篩查又開始了。
今年又有3萬濟南市民可以在歷下、市中、槐蔭、天橋、長清區參與針對城市高發的五大類癌癥(肺癌、大腸癌、上消化道癌、乳腺癌和肝癌)的防癌風險評估問卷調查,6000名具有高風險的濟南市民可以免費做癌癥項目的篩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