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當握住方向盤,我總有一種使命必達的感覺,不是說要急著去完成某項任務,單純地就是想看著乘客安全準點下車,別耽誤大家的事兒。過去開公共車的時候是這樣,現在開網約車也是這樣。”

做過檢票員,開過小公共,跑過出租車,如今又開起了網約車……可以說,女司機陳志娟經歷了近30年來青島城市交通工具的大變革,也見證了青島人出行方式的升級換代。用她的話講,“時代在變,她對駕駛的熱愛從未改變”。
46歲的陳志娟是土生土長的青島人,如今靠開網約車為生。她和普通的司機一樣,是妻子、是母親、是為生活而奔波的工薪階層;然而,她又不是一名普通的司機,在線服務1018天,完成2.21萬個訂單,3年幾乎零投訴,她成了青島載客量最多的網約車女司機之一。

3月下旬的一個中午,青島新聞網記者在嶗山區梅嶺東路上的一家快餐店見到了娟姐,此時,她剛剛把一位乘客送到青島大劇院,然后緊接著找到這家事先約好的快餐店,準備一邊吃午飯一邊接受記者的采訪。
經歷了擁堵的早高峰和比較暢通的平峰,陳志娟一上午接了20單,這對她來說是個不錯的成績。也意味著,午飯時間,她可以好好放松放松了。見到記者后,娟姐笑著說:“過去3年的時間,我每天的午飯時間不超過20分鐘,今天終于可以多休息會兒了。”
如今,提起“女司機”這個詞,總會引起人們對女性駕駛能力的議論,作為女司機中的老前輩,陳志娟是怎么干上這一行的呢?“學習成績不好唄”。娟姐半開玩笑地說。
其實,成績只是一方面,更多的是因為熱愛。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是青島公交客運迅速發展的時期,那段時間,青島每年都會新增公交線路,公交司機的數量也與日俱增。年幼的陳志娟每次坐公交車總喜歡坐最前排,學著司機師傅的樣子打方向盤、掛擋,想象著自己有朝一日也能開著汽車走南闖北。
夢想成真似乎在眨眼之間,后來,陳志娟受家庭影響,進入青島交通職業高中學起了汽車駕駛,18歲那年,陳志娟拿到了駕駛證。畢業以后,她被分配到四方長途站,做起了檢票員,這個青島嫚兒就這樣和汽車結下不解之緣。

“檢票員沒機會開車,看著那些司機每天上上下下、開進開出,我心里癢得很。”檢票員做了不久后,陳志娟坐不住了,看著好不容易考出的駕照在家“閑著長毛”,她心有不甘。幸運的是,就在她心里犯嘀咕的時候,新的機會在朝她招手。
上世紀80年代初,青島的公交車并不像現在這樣方便,出租車數量也很稀少,老百姓上下班乘車難。為了緩解公共交通壓力,“小公共”這一汽車營運方式誕生了。1984年,青島市客車出租公司新辟了四方長途車站至青島火車站、臺東站至棧橋、中山公園至棧橋三條小公共線路。這種“招手即停”的小公共備受市民青睞。上世紀90年代,租賃承包、掛靠等經營形式的小公共汽車相繼上路,青島的道路上隨處可見這些小公共。
就是在這樣的大背景里,1994年,陳志娟在親戚的邀請下開起了小公共,成為了當時為數不多的小公共女司機。雖然過去了20多年,想起開小公共的那段日子,陳志娟仍是記憶猶新。
小公共招手即停,線路固定,站點不固定,所以搶客人是常事。陳志娟:“我當時開的是從青島火車站到滄口公園的線路,乘客很多。開小公共有竅門,剛發車時要慢慢開,和前一輛小公共拉開距離,多拉幾個客人。行內管這叫‘壓點’。”
“我當時特別愛笑,很親和,很多乘客都愿意坐我的車。”開小公共那陣子,陳志娟成了線路上的名人,很多乘客都知道線上有個年輕的女司機,開起車來穩當,性格活潑開朗。

隨著青島公共交通的不斷發展,加之小公共帶來的交通問題頻發,青島市政府在1997年下文決定逐步取消這種交通工具。小公共取消了,但陳志娟和汽車的緣分并未走到盡頭。
九十年代,那時的青島出租車就多起來了,打車漸漸地成了一種很普遍的出行方式。那一年,陳志娟從小公共司機,搖身一變,成了出租車司機,一個月六千多的收入,也讓年紀輕輕的陳志娟,輕松躋身當時的中產階級行列。
“再后來我就結婚生子了,生孩子以后再沒干過出租車。”直到網約車悄然興起,陳志娟又坐不住了。“孩子上大學了,我在家閑著沒意思,就想著重操舊業。”說來也巧,陳志娟總是能趕上時代發展帶來的好機會。
2015年,陳志娟正式成為了一名滴滴司機。走街串巷接乘客,忙到深夜才回家;經歷過半路汽車爆胎,也遇到過醉酒鬧事的乘客……重新握起方向盤的陳志娟都能笑對一切。用她的話講:“我喜歡這一行,只要開上車,我覺得我不比任何一個男司機差。”
一個女人,一天到晚在路上跑,家人不擔心嗎?娟姐笑著告訴記者:“丈夫也勸我別干了,但是我就是喜歡跑出租,我說我心里有數,知道怎么保護自己,后來他也拿我沒辦法。”

娟姐是這么說的,也是這么做的。開上網約車后,在男司機占大多數的滴滴司機團隊中,娟姐連續多次拿下月度“跑單王”,3年幾乎零投訴,后來還成了車隊隊長,帶著一眾大老爺們跑滴滴。
隨著青島對網約車行業的不斷規范,陳志娟還成為了青島第一批拿下網約車駕駛員證和網約車營運證的“雙證司機”。
因為性別的優勢,再加上娟姐本來性格就開朗熱情,很多坐過她的車的人都愿意多跟她聊幾句。就在春節前,娟姐還拉過一個剛剛失戀的女孩。陳志娟:“孩子上車后哭喪著臉,淚在眼里打轉,我就問了一嘴。”得知女孩剛剛和相戀多年的男友分手,陳大姐就安慰了起來。20分鐘的車程,娟姐和女孩聊了一路,“小姑娘微笑著下了車,還加了我的微信”。
今年春節,大年初一,就是那位小姑娘給娟姐發了一條拜年微信。微信里,女孩說“如果那天不是坐了您的車,我可能連好好過年的心情都沒有。”
看了那條微信,陳志娟覺得,司機這個行業,她選對了。

只要不下雪、下雨,娟姐早上出車前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擦車,把愛車里里外外打掃一遍。

車里“城市英雄”的徽章,代表她在網約車司機中的等級,這是她一單一單跑出來的。

晚上8點半,在市南區東部的一條小路上,娟姐把車停下,開始等單。開網約車以后,她經常忙到深夜才回家。

夜色已深,娟姐走下車看起了夜景。娟姐:“我喜歡這一行,只要開上車,我覺得我不比任何一個男司機差。”

接到訂單后,娟姐開上車漸行漸遠。從小公共到出租車,再到現在的網約車,作為司機,娟姐見證著這座城市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