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綠藻搖曳白霧繚繞的清泉邊,晨曦映照著泉邊汲水的老濟南人的身影,天精地華通過脈脈泉水,浸潤著代代泉城人的日常。“家家泉水,戶戶垂楊”不但是穿越了千年的古老記憶,也成為當下濟南人的驕傲。而這一城甘洌的源源不絕,并不僅僅得益于“得天獨厚”“自然天成”的眷顧。
上世紀70年代以來,泉群經常發生停噴現象,“泉城”變成了一個空洞的名號,濟南也成為全國最嚴重缺水城市之一。2000年濟南大旱,72泉群相繼停噴,2002年又遭遇有史以來最大干旱,多虧引黃保泉等措施取得的效果,復噴才得以實現。而濟南泉群自2003年9月6日以來連續噴涌15年的新紀錄,更是與為濟南市保泉補源供水1.65億m3的“南水北調”有著不解的淵源。小清河的水質改善,兩岸風光,華山湖水再現,“碧波萬頃,湖光浩渺”更是離不開“南水北調”。
說說我是誰
優化我國水資源的戰略性工程
“南水北調”即“南水北調工程”,時下的“南水北調”,已成為震古爍今、舉世矚目的偉大工程。這項國家重點工程,緣起于1952年10月,毛澤東主席在同水利專家座談時的一席話:“南方水多,北方水少,如有可能,借點水來也是可以的。”南水北調工程的序幕就此拉開。
工程規劃分東、中、西三條調水線路,通過與長江、黃河、淮河和海河相互連接,構成我國水資源配置“四橫三縱、南北調配、東西互濟”的總體格局。
南水北調工程是優化我國水資源、解決北方地方社會經濟發展的戰略性工程。南水北調的建成通水,充分體現了人民至上、協同發展的英明決策;充分體現了忠誠擔當、克難攻堅的移民工作精神和艱苦奮斗、創新求精的工程建設精神。
全省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水資源支撐
山東省屬于南水北調東線調水工程范圍,歷屆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南水北調工程,山東水利界的專家學者們,為把這一宏偉設想變成現實,配合水利部和相關流域機構,進行了大量卓有成效的規劃、科研、實驗和多方案的比選與論證等前期工作,提出了數百份研究成果和規劃設計文件,付出了艱辛的勞動。
根據國務院2002年批準的《南水北調工程總體規劃》,南水北調東線工程分三期實施。南水北調東線工程從江蘇揚州抽取長江水,一直輸送到山東膠東和魯北地區,并連接起調蓄作用的洪澤湖、駱馬湖、南四湖、東平湖。出東平湖后分兩路輸水:一路向北,在位山附近經隧道洞穿黃河;一路向東,通過膠東輸水干線經濟南輸水到膠東地區沿線各市。
山東境內規劃為南北、東西兩條輸水干線,全長1191公里,其中南北干線長487公里,東西干線長704公里,在我省形成“T”字形輸水大動脈和現代水網大骨架。一期工程供水區范圍涉及我省的13個市、68個縣(市、區),建成運行后,每年可為山東省調引13.53億立方米的長江水,將從戰略上調整我省的水資源布局,實現長江水、淮河水、黃河水和當地水的聯合調度、優化配置,為保障全省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提供水資源支撐。
2002年12月27日,國務院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南水北調工程開工典禮,同時在山東濟平干渠和江蘇寶應站工程兩處設立分會場。南水北調工程由此拉開了建設序幕,50年前描繪的宏偉藍圖終于夢想成真。山東段工程經過11年的建設,2013年山東段南水北調東線一期山東段工程已按照國家規劃基本完成建設任務,順利實現干線工程全線通水目標。
一期山東段主體工程的建設內容可概括為:“七站”、“六河”、“三庫”、“兩湖”、“一洞”。“七站”是指新建臺兒莊、萬年閘、韓莊、二級壩、長溝、鄧樓、八里灣等七級泵站;“六河”是指韓莊運河、梁濟運河、柳長河、小運河、七一·六五河、膠東輸水干線渠道等六條河道;“三庫”是指新建東湖、雙王城和大屯三座調蓄水庫;“兩湖”是指處理和局部疏通南四湖、東平湖兩座大型湖泊;“一洞”是指穿黃隧洞工程。共建設大型泵站7座,大型平原水庫3座,橋梁548座,水閘、渡槽、倒虹吸、涵洞等建筑物約720余座。
我做了這些
整體工程安全穩定,干線水質達Ⅲ類標準
南水北調山東段工程自建成通水以來,整體工程處于安全穩定狀態,輸水干線水質穩定達到地表水Ⅲ類標準。南水北調山東境內7級大型梯級泵站均達到設計流量并順利實現聯合調度運行,累計運行16.67萬臺時,泵站運行平穩,安全可靠,狀態良好。
南水北調東線膠東干線工程自2016年2月18日啟動運行以來,至2018年8月10日,橫跨三個調水年度,連續運行905天,期間持續達到設計流量50m3/s運行,并實現渠首、沿線多個引黃口門同時入流,渠道及其建筑物工程運行安全。
穿黃隧洞、魯北干線工程累計運行200天,最大引水流量達到30m3/s,魯北干線實現了聊城、德州土渠段多口門的同步分水,工程運行高效有序。大屯、雙王城兩座水庫蓄水量已經達到設計庫容,水庫大壩及建筑物工程運行安全。同時具備了向河北、天津應急供水的能力。工程建設與運行,基本達到了規劃目標。
國務院南水北調工程建設委員會專家組,對南水北調山東段工程運行管理情況進行全面檢查,給予了較高的評價,認為:通水五年多來,東線一期山東段工程基本實現了由建設管理向運行管理的平穩過渡,實現了東線一期山東段工程受水市縣的規劃供水范圍目標,工程運行狀況良好,較好地發揮了綜合效益。在工程運行安全方面,山東境內泵站、水庫、穿黃隧洞等重要建筑物工程運行狀況總體良好;運行管理規范化和標準化方面的建設基本滿足運行需求。
累計調入山東水量相當于2500個大明湖
2013年11月,南水北調東線一期山東段工程基本完成建設任務,順利實現干線工程全線通水目標。2016年3月10日,調引長江水到達山東省最東端的威海市,標志著山東南水北調一期工程13個設區市的規劃供水范圍目標全部實現。南水北調山東段工程已順利完成了2013~2017五個年度調水任務,調水量分別為1.7億m3、3.28億m3、6.02億m3、8.89億m3,10.88億m3,調水水量逐年增加,累計調入山東水量30.76億m3,相當于2500多個大明湖水量。2013年通水以來,全省已有棗莊、濟寧、濟南、聊城、德州、淄博、濱州、濰坊、青島、煙臺、威海等11個市調引長江水,青島、濰坊兩市年度計劃供水水量已經達到規劃用水量。
到2018年5月29日,我省完成2017~2018年度省界調水計劃10.88億m3。2017~2018年度調水工作自2017年9月29日開始啟動,截至2018年8月10日,已完成向棗莊、濟寧、聊城、德州、濟南、淄博、濱州、濰坊、青島、煙臺、威海等11個受水市供應長江水6.64億m3,利用南水北調工程向青島等市配置黃河水2848萬m3。
我的成績單
已成我省水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
山東南水北調規劃多年平均供水量13.53億m3,從2013年通水以來,調水量逐年增加,2017~2018年度國家批復我省調入境水量10.88億m3。南水北調水已成為我省不可或缺的供水水源,對有效緩解我省過度依賴黃河水和地下水的困境意義重大。截至2018年底,山東省南水北調總受益人口達3000多萬人。
據2017年山東省水資源公報,2017年南水北調工程完成供水7.40億m3,占全省工業城鎮用水量的11.7%。青島市2017年總供水量為9.44億m3,其中南水北調水為3.84億m3,占供水總量的40.7%,占青島工業和城鎮居民用水量的60.2%;濰坊市2017年總供水量為12.09億m3,其中南水北調水為1.45億m3,占供水總量的12%,占濰坊工業和城鎮居民用水量的28.8%。
覆蓋13個城市構建全省骨干水網
我省南水北調工程建成通水后,供水范圍覆蓋全省13市61縣(市、區),通過近1200公里干線工程與南水北調配套工程和其他水利工程相銜接,形成了南北相通、東西互濟的現代水網工程體系,不僅具備每年為全省增加凈供水量13.53億m3的能力,緩解水資源短缺矛盾,而且關鍵是打通了調引長江水的通道,構建起了長江水、黃河水、當地水聯合調度、優化配置的骨干水網,增強了特殊干旱年份我省水資源供給和水安全保障能力。
為膠東供水安全提供重要保障
南水北調工程建成以來,發揮了骨干水網作用,為我省用水安全提供了重要保障。尤其是膠東四市自2014年以來進入連續枯水期,降水持續偏少,當地水源嚴重不足,呈現出旱情持續時間長、工程蓄水嚴重不足、供水缺口大等特點。為保障膠東四市城市供水安全,按照省委、省政府的部署安排,我省統籌組織南水北調、引黃濟青、膠東調水工程向膠東四市實施了4次抗旱應急調水,連續3年實施汛期調水。
截至2018年9月30日,累計通過南水北調工程向膠東四市凈供水14.42億m3,其中長江水10.79億m3,2017年向膠東四市凈供長江水6.35億m3。長江水已成為膠東地區重要供水水源,為保障膠東地區城市供水安全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區域水生態環境得到極大改善
南水北調工程建成通水后,發揮了顯著的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
一是南水北調水質保障與地方環境保護、生態環境建設相互促進,確保了調水水質穩定達到國家規定的地表水Ⅲ類標準。
二是改變了南四湖、東平湖無法有效補充長江水的歷史。2014年、2015年南四湖出現生態危機,2016年南四湖、東平湖水位接近生態紅線。通過南水北調工程先后進行生態補水2.95億m3,避免了湖泊干涸導致的生態災難。
三是累計為小清河補源2.45億m3,有效維持了河流生態健康,極大改善了小清河濟南市區段水質和生態環境,為沿岸群眾提供了人水和諧的良好生活環境。
四是為濟南市保泉補源供水1.65億m3,通過“五庫聯通”工程,改變了市區南部河道和孟家等小水庫靠天等水的局面,有效維持了河道生態基流,有力保障了濟南市泉水四季噴涌,彰顯了泉城的城市名片形象。
為地下水超采綜合治理提供水源保障
根據山東省政府批復的《山東省地下水超采區綜合整治實施方案》,到2025年將超采水量全部壓減,地下水壓采后替代水源主要依靠外調水源。2017年,我省南水北調受水區共完成地下水壓采量8061萬m3(淺層地下水3845萬m3、深層承壓水4216萬m3),完成封井1375眼(淺層井950眼、深層承壓井425眼),超額完成了受水區地下水壓采任務。
2018年1月1日與2017年1月1日比較,受水區扣除降水因素影響后的地下水位回升0.26米。2017年、2018年我省開展了地下水超采區綜合治理國家試點,主要在受水區的縣(市、區)開展,南水北調工程為推動我省地下水壓采做出了重要貢獻,解決了我省超采區特別是受水區壓采后水源需求的后顧之憂。
強化對地方帶動作用,發揮顯著社會效益
在工程規劃設計建設過程中,我省積極強化大型水利工程對地方的帶動作用。
一是21項中水截蓄導用工程與防洪除澇、灌溉、生態保護等結合實施,在發揮工程水質保障功能同時,還使30個縣市區直接獲益,每年可消化中水2億m3,增加灌溉面積200萬畝。
二是泵站工程、渠道工程等與沿線防洪除澇結合實施,大大提高了城市防洪標準和農田排澇條件。
三是南水北調工程通水,延伸了通航里程,改善了航運條件。南四湖至東平湖段南水北調工程建設與航運相結合,打通了兩湖段的水上通道;京杭運河韓莊運河段航道已由三級航道提升到二級航道,大大提高了通航能力;近兩年南水北調工程持續調水穩定了航道水位,改善了通航條件,增加了貨運噸位,提高了航運安全保障能力。
四是干線工程與灌區改造、地方補償結合實施,維護了沿線人民群眾的利益,促進了當地經濟發展。
五是2015年旱災,雙王城水庫向壽光開閘放水,避免了農作物、大棚蔬菜等大面積死亡(減產),為當地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
安全第一條
采取綜合措施,確保調水安全
提升安全防護標準,加強安防保障工程安全。工程沿線村莊較為密集,沿渠堤頂交通道路通行的社會車輛較多,存在交通安全隱患。為了確保工程沿線人民群眾的生命和財產安全,近年來,南水北調加大工程建設投資力度,更新安裝安全護網,提高護網的防護能力,這將對減少堤項道路通行車輛的交通安全隱患,保護沿線調水水質發揮了重要作用。同時也體現了山東南水北調運行管理始終堅持“以人為本”的根本理念。
建立健全規章制度和操作規程;定期巡查養護、檢測、維修、嚴格值班值守制度;采取各種形式的宣傳,調動沿線基層組織和人民群眾的積極性,形成擁護、支持、愛護宣傳的社會氛圍;利用報刊、網絡、媒體等開展南水北調工程保護的公益性宣傳,發揮輿論引導和監督作用,保障通水工程正常有序運行。自2013年工程建成通水以來,每年在暑期前印制安全宣傳本,分發到工程沿線中小學校;配合地方組織“遠離渠道謹防溺水”主題安全教育宣傳活動,進集鎮、進校園30余場次,切實做好干線工程防汛和安全防范宣傳工作。
結語
南水北調精神的時代價值
今喝干渠清澈水,南望不見舊時船。南水北調工程不僅是供水生命線,同時也成為齊魯大地上鑲嵌的一條藍色飄帶,在更高層次上實現山東水資源配置大格局。著力實現南水北調工程環境優美、技術先進、體制合理、機制科學、管理規范、運轉高效“六大突破”。打造“南水北調文化”,弘揚南水北調認真負責、積極作為、真抓實干、創新有為的精神。加大人才創新載體建設力度,集聚新生力量和緊缺人才,建設一支規模宏大、結構合理、素質優良的創新人才隊伍和管理團隊,激發各類人才創新活力和潛力。為水資源優化、建設美麗中國、偉大復興、實現中國夢發揮重要作用,讓南水北調世紀工程、大國重器,永載史冊。
(生活日報記者 袁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