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救災和物資保障工作會議3月18日在山東濟南召開,這是應急管理部門組建后全國首次救災和物資保障工作會。記者從會上了解到,近年來我省堅持以保障受災群眾基本生活為核心,按照“分級負責、屬地管理、政府主導、社會參與”的原則,加快推進救災物資儲備體系建設,全省救災應急處置和物資保障能力顯著提升。

  數據顯示,我省加快構建“省市縣鄉村”縱向銜接、橫向支撐的五級救災物資儲備體系,“十二五”以來,全省建成省級救災物資儲備庫1個、市級庫16個、縣級庫127個、鄉(鎮、街辦)和村(社區)救災物資代儲點3500處。為建立健全救災物資代儲機制,我省按照“就地就近、便于保障、方便運輸”的原則,下沉省級物資儲備,建成了煙臺、濰坊、濟寧、威海、臨沂、濱州等6個省級救災物資代儲庫,形成了省級救災物資2小時運輸圈。同時,我省還積極探索建立救災物資社會化儲備機制,通過與生產企業、大型零售企業、物流公司等簽署協議的形式,調動社會力量共同參與物資儲備。全省市縣兩級共簽訂儲備協議2081份,物資折款24億元。

  目前,按照中央推進機構改革的統一部署,我省正積極構建統一領導、權責一致、權威高效的應急管理體系,改變過去“九龍治水”工作格局,實現應急工作的綜合管理、全過程管理和應急力量資源的優化管理。“應急管理機構的組建不只是物理上的重新拼裝,更需要在人員融合、職能整合上產生‘化學反應’。”結合全國各地機構改革進程中救災和物資保障面臨的新情況新問題新挑戰,應急管理部副部長鄭國光在會議上專門就救災人員隊伍整合組建、減災和救災業務分工、應急資金和物資統籌管理、防范救援救災一體化運作進行了分析,指導包括山東在內的全國各地進一步明確工作思路,推動救災和物資保障工作再上一個臺階。

  按照統一部署,2019年,我省將在救災與物資保障方面重點做好以下工作:積極參與推進落實自然災害防治和體制機制改革任務;完善應急預案,高效有序開展災害救助;認真做好災情管理工作;加強工作銜接,落實機構改革后續任務;加強物資管理,提升救災物資保障水平。(記者 付玉婷)

  責任編輯:呂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