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大家立足中國現實,植根中國大地,把當代中國發展進步和當代中國人精彩生活表現好展示好,把中國精神、中國價值、中國力量闡釋好。”

  3月4日下午,習近平總書記看望了參加全國政協十三屆二次會議的文化藝術界、社會科學界委員,并參加聯組會,聽取意見和建議。他強調,新時代呼喚著杰出的文學家、藝術家、理論家,文藝創作、學術創新擁有無比廣闊的空間,要堅定文化自信、把握時代脈搏、聆聽時代聲音,堅持與時代同步伐、以人民為中心、以精品奉獻人民、用明德引領風尚。

  諄諄教導情真意切,殷殷期望催人奮進。住魯全國政協委員王學典、李掖平、戚建波、潘魯生,現場聆聽了總書記的重要講話,王學典還就防范和化解意識形態領域風險作了發言。會后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他們表示,面對面聆聽總書記講話、向總書記匯報,非常激動!牢記總書記囑托,把偉大的時代記錄下來,創作不負人民期望的精品力作,是職責所在。

  這,是參加全國兩會的住魯代表委員尤其是文化藝術和社會科學工作者共同的心聲。學習總書記重要講話,大家紛紛表示,一定深刻領會總書記重要講話的思想精髓和深刻內涵,不負重托、不辱使命,創作出更多更好更富有時代意義的正能量作品。

  王學典:“當面向總書記匯報自己的想法和建議,很激動!”

  “當面向總書記匯報自己的想法和建議,很激動!”山東大學儒學高等研究院執行院長王學典委員告訴記者,他的發言主題,是防范和化解意識形態領域的風險。在發言時,他說,防范和化解意識形態領域的風險,在當下的市場經濟、信息社會和對外開放三大時代條件下,有特殊重要性,許多過去行之有效的簡單方式難以繼續奏效,需要進行創新和改造。“所以我嘗試著回答一個問題,就是在新時代如何做好意識形態工作,或者說,新時代的思想政治教育如何開展?這是我向總書記匯報的主要內容。”

  “我們每一個人在發言的時候,總書記都是認真傾聽。”王學典說。

  習近平總書記對文化文藝工作、哲學社會科學工作提出了殷切期望。王學典感受最深的有兩點:一是人文社會科學研究者要走出象牙塔,要投入時代,關注現實;二是社會科學工作者要扎根中國大地,回答中國的問題,用中國的經驗提煉理論,解釋中國的崛起,講好改革開放的故事,講好中華民族五千年奮斗的歷史過程。

  “這是總書記對我們的殷殷囑托,我們人文社會科學研究者,要在正本清源上展現新擔當,在守正創新上實現新作為,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貢獻自己的力量。”王學典說。

  李掖平:總書記主要從四個維度進行了闡述

  “總書記的微笑,和他娓娓道來的那些細節,彰顯了他的親民情懷。作為一個搞研究和創作的人,我對這些生動的細節,對他信手拈來的這些詩詞、這些文學作品,特別感興趣,回去要認真地研究學習。”省作協副主席、省黨外知識分子聯誼會副會長李掖平委員說。

  李掖平說,在新時代、新語境下,文藝工作者和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應該怎樣奉獻不負時代要求、不負人民期望的錦繡文章和精品力作,總書記主要從四個維度進行了闡述,給了她很大啟發和觸動。

  第一個維度是要堅持與時代同步伐。習近平總書記希望大家承擔記錄新時代、書寫新時代、謳歌新時代的使命,勇于回答時代課題。李掖平說,“確實如此,生長在火熱的當下中國現實中,我們有責任有義務真實生動地反映社會生活、時代律動,人民的心聲和人民對于理想的追求。”

  第二個維度是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人民是創造人類文明的永恒的母體,知道人民需要什么、追求什么,才能真誠地為人民歌與哭、笑與樂,寫出人民真正的需求、愿望和心聲。”李掖平說。

  第三個維度是要堅持以精品奉獻人民。李掖平告訴記者,總書記在講話中提到了很多細節,比如他在陜北當知青時和作家路遙在一個窯洞里、一條土炕上徹夜聊天等。“總書記有一顆真誠的心、有博大的親民情懷。他很真誠地和大家分享人生中值得紀念的那些感動人心的細節和過往。我認為,所有的細節和現實都是未來的歷史,所有的歷史也都是當今現實的折射和反映。文藝工作者,當以此激勵自己,用精湛的藝術形式、多樣化的手法、生動的細節,去表現社會生活和時代旋律。”

  第四個維度是要堅持用明德引領風尚。對此,李掖平表示,“不管什么時候,無論理論探討還是創作實踐,都要有正確的思想導向和高尚的道德情懷,在作品中把美和向善的力量表現出來。”

  戚建波:“歌曲是寫給誰聽的?是寫給老百姓聽的”

  聆聽了習近平總書記的講話,省文聯副主席、威海第一中學副校長戚建波委員很激動,也很受鼓舞。“總書記強調文化文藝工作者要走進實踐深處,觀照人民生活,表達人民心聲,這也是我多年來一直堅持的,今后更要按照總書記的要求堅持下去。”

  從1981年至今,戚建波創作了800多首作品,其中《中國娃》《開門紅》《常回家看看》《咱老百姓》《中華全家福》等歌曲膾炙人口。2018年全國兩會上,戚建波以“百姓歌者”的身份走上全國政協十三屆一次會議“委員通道”,向中外記者講述了自己堅持為百姓寫歌的初心、堅守和感悟,并呼吁更多文藝工作者深入基層、到百姓中去。

  “歌曲是寫給誰聽的?是寫給老百姓聽的。誰是老百姓?每一個人都是。”戚建波說,作為一名文藝工作者,有責任寫出老百姓的心聲,唱出大家的渴望。“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文學藝術創造、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首先要搞清楚為誰創作、為誰立言的問題,這是一個根本問題。人民是創作的源頭活水,只有扎根人民,創作才能獲得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源泉。這讓我深受鼓舞和感動。我們基層的文藝創作者就需要這種鼓勵和認可。廣大文化藝術工作者要按照總書記的要求,表達人民心聲,用心用情用功抒寫人民、描繪人民、歌唱人民。”

  如何做到讓主旋律作品膾炙人口?戚建波表示,這些年自己寫了一些老百姓喜歡的作品,就是得益于深入生活、感知生活。“我經常提醒自己,老百姓喜歡的作品就是最好的作品。創作受到老百姓歡迎的正能量作品,是我們每個文藝工作者所追求的。我相信,只要深入生活,用心去體驗、去創作,就一定能創作出真正無愧于時代、無愧于人民的好作品。”

  潘魯生:要沉下心來,撲下身子進行創作

  “文化文藝工作者怎樣才能創作出無愧于時代的精品力作,如何把偉大的時代呈現給大家?習近平總書記語重心長地跟我們交流。親耳聆聽總書記的講話,深感振奮。按照總書記的指示要求,發揮山東優勢,增強‘腳力、眼力、腦力、筆力’,創作出不負時代的精品力作,是我們的職責使命所在!”聯組討論結束后,山東工藝美院院長潘魯生委員深有感觸地說。

  潘魯生說,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不能沒有靈魂,文化文藝工作、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屬于培根鑄魂的工作,在黨和國家全局工作中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在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這讓我們覺得肩上的擔子更重了,腳下的動力更足了。”

  “總書記還談到了很多鮮活的例子和親身經歷,口吻親切,娓娓道來,都是為了啟發我們當下的文學藝術創作,要沉下心來、撲下身子,要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從現實生活中發現創作的主題,記錄我們這個時代的巨變,創作出謳歌人民的精品力作。”潘魯生說,“改革開放40年涌現出很多典型人物,去年評選表彰的100位改革先鋒,就有不少來自文學藝術界,比如路遙、李雪健,他們都是文化文藝工作者的杰出代表,值得我們學習。”

  潘魯生說,要把總書記的囑托帶回去,群策群力,狠抓落實,努力做到有信仰、有情懷、有擔當,錘煉“四力”,扎根人民,為人民創作、為人民立言,“以精品奉獻人民,用明德引領風尚”。

  (記者:魏然 趙琳 齊靜 編輯:梁旭日 王召群 姚廣寬)

  責任編輯:鞏小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