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8年,被稱為山東的“動能轉換年”。這一年,山東啟動建設全國第一個新舊動能轉換綜合試驗區,堅持“騰籠換鳥”,呈現出力度持續加大、舉措持續深化、效果持續顯現的良好態勢,新舊動能轉換已全面起勢。
2019年,如何將新舊動能轉換重大工程的好政策進一步落到實處,如何在新舊動能轉換全面起勢的大好形勢下進一步搶抓發展機遇,是出席今年省“兩會”代表、委員們熱議的話題。
勇氣足,辦法實,方能脫胎換骨
2018年山東全面深化改革,加大制度創新和政策供給力度,強化先行先試,制定構建起覆蓋全省的新舊動能轉換規劃體系、配套銜接的政策體系、“6個1”的協調推進體系,出臺了一批“能感知、有溫度、見效果”的重大政策,著力構建促進新舊動能轉換的制度環境。
采訪中,一些代表、委員表示,當前一些地方一定程度地存在思維慣性和路徑依賴,習慣沿用舊觀念、采用老辦法,思想解放程度還不夠高,敢闖敢試、求新求變、敢為人先的勇氣還不夠足,對動能轉換帶來的“陣痛”挑戰感到不適應。
“從‘想到’到‘得到’,關鍵是‘做到’。要解決‘做到’的問題,一個重要辦法就是抓具體、具體抓。”東營市委書記李寬端代表坦言,長期以來對石油、化工等產業的依賴,使得東營的三次產業結構嚴重失衡,東營面臨著產業結構調整、發展后勁減弱、環境容量限制等重大挑戰,“騰籠換鳥、鳳凰涅槃、浴火重生”是東營必須邁過的一道坎,一定要加快行動、全面發力。目前,東營石油化工已列入省級支柱產業集群轉型升級示范,有色金屬、石油裝備列入省級主導產業集群轉型升級示范,橡膠輪胎列入省級特色產業集群轉型升級示范,去年主營業務收入過百億企業達到31家。
加快新舊動能轉換,核心是產業,關鍵在項目。2018年,山東首批優選項目450個,集聚創新土地、融資、審批等各類支持政策,形成“全省一張圖、一個項目一張表”坐標管理模式。各市圍繞十強產業和重大基礎設施等領域也建立起各自的項目庫。濟寧市委書記傅明先代表介紹,2018年全市有605個項目納入市項目庫,57個項目納入省項目庫,開工在建項目566個,完成投資1067億元,超額完成年度計劃。去年濟寧還設立14只新舊動能轉換基金,總規模177億元,支持項目建設。
2019年是山東深入推進新舊動能轉換的關鍵一年。1月份,省發改委已發布今年120個省重點項目,總投資6130億元,其中大多數是青島海爾工業產業平臺、山東有研半導體大尺寸硅材料這樣的新興產業培育項目,也包括萬華乙烯、德州農業智慧大棚等傳統產業改造提升項目。省發改委主任張新文代表表示,今年要以項目建設為重點擴大有效需求,做好項目庫動態調整,注重原創型引領型、產業鏈源頭項目布局,完善項目推進機制,健全監管服務平臺。
產業,產業,還是產業
高質量發展的基礎在于高素質產業。由于多種原因,山東形成了資源型、重化型產業結構,產業層次低、質量效益差、污染排放重,一直是山東的“心頭之痛”。對于山東來說,實現新舊動能轉換,重中之重是提升產業層次、優化產業結構、實現轉型升級。為此,我省已經確定在做優做強做大十強產業上實現新突破,推動新興產業快成長、上規模,推動傳統產業提層次、強實力。
新興產業是培育發展新動能、贏得未來競爭新優勢的關鍵所在。2018年,山東新興產業發展態勢良好,新一代信息技術、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裝備等行業增加值分別增長6.7%、6%和5.5%。2019年,如何繼續促進我省新興產業快成長、上規模,是高質量發展繞不開的課題。
“我省新能源領域有企業2400余家,但無一家入圍山東百強企業。”山東能源集團董事長李位民委員提到的這一事實讓人深思。當前,山東新能源比重偏低,全口徑新能源開發利用占能源消費總量比重僅為5.5%,低于全國8.7個百分點。山東新能源產業如何謀強?他建議,不僅要大力開發省內省外新能源資源,還應多元搭建起企業運營平臺、產業園區平臺和研發創新平臺。此外,還要加快建立省級領導牽頭、相關部門和單位協同推進的新能源工作專班,建立省外資源開發高層會商協調機制,夯實新能源產業發展保障。
山東的實體經濟基礎扎實,促進“老樹發新芽”,活力同樣可以不斷迸發。
作為全球最大的新聞紙生產基地,華泰集團主動適應市場變化,著力優化產品結構,拉長產業鏈條,由新聞紙“一業獨大”發展到文化紙、包裝紙、特種紙等上百種產品“多點開花”,贏得了市場主動。他們自主研發的生物質精煉分解技術,將主導產品化學漿逐步升級為溶解漿,產品廣泛應用于化學纖維、棉紡纖維制造等領域,價值較原產品提高了10倍以上。華泰集團董事局主席李建華代表介紹,2018年集團各項經濟指標均創歷史最好水平,今年集團還將投入1億元對藍天銅版紙重鈣項目等實施技改,繼續為傳統產能補充新鮮血液。
“新興動能和傳統動能協調并進,調整偏重的產業結構,建設現代產業體系,山東新舊動能轉換一定可以取得更大成效。”張新文表示。
強化保障才能行穩致遠
新動能崛起壯大,離不開基礎設施、制度創新、人才教育等要素保障。
采訪中,一些代表、委員反映,當前制約動能轉換、高質量發展的最大短板是有效制度供給不足,特別是在產業培育、科技研發、人才引進、營商環境等方面還不能很好地適應市場形勢變化需要,在鼓勵創新、寬容失敗方面的制度機制還不健全,缺乏改革精神、創新思維和市場理念。
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企業是創新主體,政府要發揮好引導作用,播撒創新種子。濱州市濱城區區長張瑞杰代表說,今年濱州工業園區將引導鼓勵化工、紡織等傳統企業加大科技創新力度,培育一批創新型“排頭兵”企業。在工作方法上的創新往往能事半功倍,為推動項目建設,濟寧在全省首創開發了新舊動能轉換可視化督導服務平臺。自2018年4月上線以來,在該平臺已注冊企業18450家,受理了155個項目的255個問題,已全部轉辦回復。
人才是創新的第一資源。去年以來,我省出臺了做好人才支撐新舊動能轉換工作20條意見及新形勢下加強引才用才工作的若干措施,營造引才用才的良好制度環境。如何讓這些好政策真正落地落實,是下一步工作重點。
山東泰邦生物制品有限公司總經理龐廣禮委員提到,泰安市和高新區給人才很多優惠待遇,比如連續3年生活補助等。他認為,山東生物制藥行業與外省主要差距在于人才培養和技術研發上,建議政府進一步加大對生物制藥企業的扶持力度,企業也應加大投入培育科研人才。中國石油大學(華東)機電工程學院院長劉永紅委員表示,在人才培養方面,要加強對我省產業發展有重要相關性,且具有較高水平或重要發展潛質的學科進行支持。
現代產業集群的崛起壯大,離不開基礎設施等要素條件。重大交通基礎設施滯后是制約全省經濟社會發展的短板。濱州、東營兩市至今尚未建設開通高鐵,要實現產業升級,亟需增加人流、物流、信息流、人才流,尤其是人才流。濱州市政協主席張兆宏委員建議,盡早開工建設濟濱東高鐵,增加出行的方便度,增強對人才的吸引力,這對于兩市加快新舊動能轉換將起到極大的促進作用,也必將有力助推全省新舊動能轉換。
(大眾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