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高三生檢出肝硬化 爸爸姐姐一同捐肝

  新京報訊(記者 戴軒 通訊員 韓冬野 湯睿)近日,北京清華長庚醫院開展了一臺罕見的手術:一家四口中三人被推入手術室,父親、女兒聯合為弟弟捐獻肝臟。這臺復雜的手術持續了14個小時,最后順利完成。

  “胃痛”檢出肝硬化

  記者從醫院了解到,小江(化名)是一位正在備戰高考的高三學生。2018年夏天,在距離高考還有8天時,他因為胃痛難忍進了醫院。從縣城醫院到市醫院,再到北京,小江的病最終確診為“肝硬化失代償期,肝豆狀核變性”。

  “‘肝豆狀核變性’是一種常染色體隱性遺傳的先天性疾病,病人肝臟對銅元素的代謝出現障礙,體內銅元素異常沉積,最終導致肝臟硬化,甚至影響大腦功能。小江的‘胃痛’實際上是因為肝硬化進入失代償階段產生大量腹水,進而影響到胃腸道的結果。鑒于目前疾病已發展到終末期,肝臟移植是拯救小江生命的唯一有效途徑。”北京清華長庚醫院肝膽外科執行主任盧倩介紹。

  家人經過商量,決定由父親為小江捐肝,然而卻遇到難題。小江是一名身高超過1米9的17歲少年,體重有140多斤,個頭大,意味著需要移植的肝臟體積也比普通人更大。小江的父親身高只有175cm,如果從父親身上切取了足夠小江用的肝臟,父親剩下的肝臟不能滿足自己的生存需求;如果父親保留的肝臟體積保證了自身的安全,那切取的部分又不能滿足小江的需求。

  最后,小江的姐姐決定與父親一同為弟弟捐肝。

醫生董家鴻、盧倩為姐姐進行取肝手術。 供圖 北京清華長庚醫院醫生董家鴻、盧倩為姐姐進行取肝手術。 供圖 北京清華長庚醫院

  雙供者捐肝僅占肝移植手術千分之五

  相較于傳統的親體肝移植,雙供者捐肝,意味著要“傷害”兩個健康人,而受者也要接受兩套肝臟脈管重建手術,手術風險和難度都成倍增加。

  中國工程院院士、北京清華長庚醫院執行院長董家鴻帶領肝臟移植團隊反復對爸爸和姐姐的肝臟進行測算,最終擬訂方案:姐姐捐出右后葉肝臟,大約占其自身整體肝臟體積的30%;父親捐出左半肝,大約占其自身整體肝臟體積的25%;而這兩部分肝臟體積之和占弟弟應有理想肝臟體積的52%,可以滿足弟弟的術后康復。

  據了解,雙供者捐肝在肝移植手術中很罕見,約占整個肝移植手術的千分之五。在文獻報道的雙供體捐肝手術病例中,一般是兩個左肝,或者一個左肝與一個右肝的結合,還未見到右后葉肝臟與左肝聯合移植的報道。右后葉是右肝的一部分,肝臟解剖面、血管等與受體吻合難度遠大于右肝。移植團隊為什么冒這樣的風險?盧倩介紹,該方案是為保證供者與受者雙方的安全。

小江正在接受手術麻醉。 供圖 北京清華長庚醫院小江正在接受手術麻醉。 供圖 北京清華長庚醫院

  12月17日早上9點,雙供者親體肝移植術正式進行,父親與姐姐的取肝手術同時開臺,隨后經后臺修整后的肝臟依次植入弟弟的身體。三臺手術序貫進行了近14小時,之后,三人轉送到重癥監護室并相繼蘇醒。18日,姐姐與父親順利轉至普通病房,術后醫師為弟弟進行肝臟超聲檢查,所有吻合血管血流通暢,“父姊”肝臟運行良好。12月19日,已恢復精神的小江也順利轉回移植病房。

  手術前,醫生問小江,“身體好了,明年參加高考想考什么專業?”

  “原來很想去當兵,現在我想報考醫學院校,希望能幫助別的家庭,不再遭我爸爸和姐姐的罪。”小江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