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用了近4個月的時間,編織了這尊高140多厘米、40公斤重的“誠信金鼎”,就是為咱祖國改革開放40周年獻禮!”12月初,在歷時100多天的創作之后,臨沂市臨沭縣青云鎮中朱崔村柳編匠人解修學自豪地向大家介紹他近期的又一巨作。

巧妙構思 創作“誠信金鼎”
“聽說沂蒙晚報最近正在征集改革開放40周年的故事,我覺得這尊方鼎和它背后臨沭柳編40年的改革發展也有故事可講?!睆氖?0多年柳編制作的今年56歲的解修學說。今年是改革開放40周年,作為柳編藝術非物質文化傳承人的解修學總希望通過自己努力,來慶祝祖國這一重要節點的到來?!翱隙ㄊ褂昧?,但是到底編織什么為改革開放40周年獻禮,我可是思考了很久。”
今年9月份,一個偶然的機會,解修學從媒體上看到了關于商周青銅方鼎的介紹,這不僅給了這位老匠人足夠的靈感,更激起了他對方鼎研究的興趣。“鼎,是一種禮器,而且鼎還是‘尊貴’、‘盛大’等意義的象征,但我感覺‘一言九鼎’這個成語和它的意義,更像改革開放40年來,臨沭柳編人以誠信為根本,帶著精湛的柳編技藝走上了發家致富的道路的本質。”解修學說,這尊被命名為“誠信”的金鼎,從開始設計創意到最后成品歷時近四個月,以司母戊方鼎等知名禮器為原型,加上自己的設計元素,在方鼎正反兩面編制上“風調雨順”、“國泰民安”等詞語祝福的祖國繁榮昌盛。
“粗略估計,這件鼎用了60斤左右的柳條,加上20斤鐵絲固定,最后成型的鼎稱重將高達80斤;方鼎高148公分,寬77公分,非常符合自己當初的構思。”解修學說,這個鼎的編織選料很有講究,要根據方鼎選擇柳條的大小。柳條選好后,要放在水中浸泡一個多小時。“編大件的柳條還得壓上石頭,只有這樣,才能浸潤得更好?!?/p>
功成名就 義務傳承柳編技藝
從上世紀八十年代開始,解修學一直在家里從事柳編制作?!澳菚r編的都是家用類小件,主要是出口用的?!苯庑迣W說。隨著工藝的日臻精湛,2012年,解修學被臨沭柳編藝術館聘去,從事柳編工藝品創作。也正是這段時間,解修學迎來了柳編創作的高峰期,例如臨沭柳編藝術館里的“如意瓶”、“金雞”、“奔牛”等都是他的“大件”作品。
另外,解修學的作品《柳編磨、錐、碾》參展2013年首屆中國(博興)天然纖維編織(草柳編)暨工藝品創新博覽會;作品“天地人和”在2014年“首屆中國(臨沭)柳編進口商品交易會”中榮獲“柳交杯”創新成功金獎。2014年1月,解修學被評為“臨沂市工藝美術師”;2015年又被選拔為山東省第三批齊魯文化之星。在2017年“中國襄陽第二屆柳編文化節”柳編工匠技能大賽中榮獲創意作品特等獎……解修學也從一名柳編手工藝人,也成為了受人尊敬的柳編“大師傅”。
“小時候,就想著靠柳編掙點零花錢,沒想到如今靠這個發家致富了?!苯庑迣W笑著說,如今,他更希望這項非物質文化遺產能夠傳承下去。這些年來,解修學在當地學校免費當“非遺傳承”輔導課外老師。每當有年輕人、特別是美術專業的學生來到藝術館學習,解修學都手把手地教。
“柳編現在已發展成臨沭的一塊文化招牌,鄉親們編柳的積極性很高?!苯庑迣W說,他編這件“誠信金鼎”的時候,很多編農紛紛過來請教學習工藝品的編織技術?,F在,編農們已經不再滿足于籃、箢、筐等簡單的柳編產品,逐漸開始向工藝品發展。
承載夢想 柳編帶動農民發家致富
“小小柳條編織承載著我們臨沭柳編人的夢想和幸福,臨沭柳編產業的發展更是對傳統文化的繼承與發揚,我們應該讓更多的人認識到柳編存在的藝術和市場價值。”解修學說,這也是作為一位從事30多年柳編工作的老匠人義不容辭的事。
解修學和“誠信金鼎”的故事,也是改革開放40年來,臨沭柳編發展造福當地百姓的一個縮影。柳編是臨沭的特色文化產業,臨沭被譽為“中國柳編之都”,是全國最大的柳編產業基地。臨沭杞柳的栽培與加工歷史悠久,經過歷代柳編藝人的創新,現如今臨沭柳編制品從裝點“生活圈”的小玩藝,正變成代表地域特色的文化產業。
在臨沭縣廣大農村,流傳著“闖東北、下江南,不如在家編花籃”,“學會柳編這一行,三年五年蓋樓房”的口頭禪,小小柳編已成為臨沭農民就業、致富、增收重要途徑。今年1-8月份,全縣128家柳編企業實現國內外銷售額過11億元,其中自營出口過8.8億元,占全國柳編出口的30%以上,涌現出了白旄西居、金柳村、東朱崔村和郭家山村等一批銷售柳編為主的淘寶村,已發展成為魯東南地區最大的淘寶村集群和國內柳編電商最大的產銷基地。
沂蒙晚報記者 莊成 通訊員 王文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