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民營體檢企業愛康國賓CEO張黎剛曝光了體檢行業亂象,稱一些體檢中心提供的是“假體檢”“用護士假冒醫生做超聲檢查”“抽了血做都不做,然后把血倒掉就出結果。”張黎剛稱,一些機構敢于這么做,是因為檢出癌癥的概率只有千分之三。 

  張黎剛的矛頭直指同行,將自己所在的愛康國賓排除在了批評名單外,至于“假體檢”究竟出自哪家體檢機構,事后也沒有回應。作為一種營銷話術,如此言論的確難逃為自己打廣告而“同行相輕”的嫌疑,但考慮到他業內人士的身份,張嘴就來的可能性還是很低。也就是說,他很有可能道出了體檢行業的某些真相。

  而且,體檢行業的亂象,早已不是一朝一夕的問題。比如行業巨頭美年大健康,在幾個月前就被曝“假醫生”事件,被責令整改。

  醫生是假冒的,體檢報告是假的,體檢機構敢于如此公然忽悠消費者,說到底還是醫療行業信息不對稱的結果。哪怕將抽掉的血倒掉,憑空杜撰一個檢測指標,看不懂醫學專業術語的普通人根本無法察覺,造假成本相當低。對應的行業監管難度也相當大。 

  按照千分之三的癌癥檢測概率,體檢機構大概率能蒙對,只是那些花了錢的消費者,原本打算通過體檢來捕捉身體的異常,盡早對疾病進行干預治療,結果卻成了無良體檢機構收割的對象。而且,一旦因為“假體檢”而錯過疾病發現的窗口,千分之三的概率風險,有可能就變成了完整的數字“1”,傷害的將是一個個活生生的人,想要及時補救可能都為時已晚。 

  隨著公眾健康意識的加強,體檢行業成了這兩年消費升級過程中的朝陽產業。亂象密集曝光的背后,是產業蛋糕被迅速做大的現實。數據顯示,2016年中國的體檢市場容量,已經超過1200億元,有機構預測到2020年將達2000億元左右。 

  行業擴張如此快速,還有一個重要原因,是相對于能通過療效進行科學評估的醫療市場,體檢行業更多是依賴儀器檢測,而且是對檢測結果的客觀呈現,不涉及到診斷和治療,行業的專業壁壘要低很多。此前美年大“假醫生”風波中,沒有資質的醫生可以簽字,正是由此所致。 

  這種行業低門檻,為資本快速進場提供了便利。出于壓縮成本考慮,一些體檢機構用不具備執業資格的護士冒充醫生,甚至裝模作樣抽血又倒掉不做檢測,也就不足為奇了。 

  對受檢者來說,查不出病癥,當然喜聞樂見,不會覺得花了冤枉錢;檢測出問題,更說明檢測及時有效。這種評價機制也會助長造假的沖動。 

  此外,行業監管也呈現出很大的滯后。目前適用體檢行業的專業法律規章,是2009年原衛生部下發的《健康體檢管理暫行規定》。由于出臺時間早,彼時的體檢行業發展水平還比較低,所以規定相當粗陋,約束力有限。 

  比如第十九條要求,醫療機構開展健康體檢不得以贏利為目的對受檢者進行重復檢查,不得誘導需求。這幾乎是個無法兌現的條款。誘導需求導致的過度體檢,同樣是被曝光多次的行業亂象。 

  要不是業內人士揭秘,“假體檢”的黑幕,不知道還會隱藏多久。有必要給體檢行業來一次全面“體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