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2日,《大君有命 開國承家——小邾國歷史文化展》在山東博物館3樓19號展廳開展。本次展覽由山東博物館、棗莊市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主辦,共展出包括棗莊市博物館、山東博物館以及大韓村、橫嶺埠出土文物共計140件套,展覽截至2018年12月31日。此次展覽是山東古國系列展的第二個展覽,是山東博物館追尋厚重齊魯文化根脈的又一次探索。
小邾(郳)國是西周晚期至戰國時期地處齊、魯、宋、楚等大國之間的一個諸侯國。由于小邾國國小勢微,文獻典籍記載簡略,關于小邾國的歷史文化我們知之甚少。然而,隨著棗莊東江遺址小邾國貴族墓地的發掘與研究,終于讓我們能拂去歷史的塵埃,讓小邾國的歷史文化面貌逐漸清晰地呈現在我們面前。
往事越千年,傳承永不變。承載著傳統文化精髓的一件件文物,需要我們帶著一顆敬畏之心細細品讀,請來山東博物館開始一段春秋古國探秘之旅吧!重點展出文物介紹如下:
邾友父鬲

這四件銅鬲是同出的一組器物,形制、大小、紋飾、銘文基本相同。鬲的口沿面逆時針方向鑄“邾友父媵(yìng)其子,胙(zuò)曹寶鬲,其眉壽永寶用”銘文。“邾友父”是小邾國的開國君主。這是邾友父為其女兒所作的陪嫁品。銘文中的“曹”是小邾國的姓,“胙”是邾友父之女所嫁國家的國名。胙國是姬姓封國,在今河南省延津縣。春秋時期,在激烈的諸侯侵伐戰爭中,胙國被南燕國兼并。小邾國國君為女兒所做的陪嫁品出土于本國墓葬中,應該與胙國滅亡的重大變故有關。當時小邾國國君友父的女兒可能為避難逃回母國,并把自己的陪嫁品一并帶回。
銅編鎛(bó)

編鎛,大型打擊樂器,盛行于春秋戰國時期,是貴族在宴饗或祭祀時,與編鐘、編磬配合使用的樂器。該器物出土于大韓村東周墓地。大韓村東周墓地位于棗莊市滕州市官橋鎮,2017年3月前后,墓地發生盜掘。滕州市公安部門追繳出自大韓墓地的青銅器多達150余件(套)。 后經考古發掘,出土了大量珍貴文物。
魯酉子、魯宰虤(yán)銅簠(fǔ)

盛食器。蓋、器形制相近,兩者扣合。蓋頂飾交連紋,斜壁飾夔紋,口沿下及圈足飾卷云紋,蓋頂內鑄豎款“魯酉子安母肇作簠,其眉壽萬年,子子孫孫永寶用”銘文。器內底鑄豎款“魯宰虤作旅簠,其萬年永寶用”。蓋、身不同銘,系配合而成。歷史上,小邾國與魯國關系較好,又長期保持姻親關系。此次小邾國墓地出土的“正叔簠”和“魯宰虤簠”均為魯國之器,這兩件簠蓋銘文中的“魯酉子安母”可能就是由魯國嫁往小邾國的女性。
僉(qiān)父瓶

用途不詳,疑為盛酒器。青銅質,字母口,蓋器合成一體為豎立的鳥卵形,素面。蓋器均為雙貫耳,可以穿帶。蓋、器對銘,21字銘文“霝(líng)父君僉父作其金瓶,眉壽無疆,子子孫孫永寶用之”。銅器自名為瓶,造型奇特,系首次發現。清華大學教授、夏商周斷代工程首席科學家李學勤先生看過該器后,給予了高度評價。
邳(pī)伯銅罍

酒器。肩飾蟠螭紋,腹飾垂葉紋。口沿有銘文一周:“唯正月初吉,丁亥,丕(讀作邳)伯夏子自作尊罍,用祈眉壽無疆,子子孫孫永寶用之”。邳國是一個東方小國,但其歷史非常悠久。邳國原在今江蘇省邳州市一帶,戰國時,受到楚國的壓迫,邳國遷移至薛(山東省滕州市),稱為上邳,原來的地方稱為下邳。
邾君慶壺

盛酒器。頸部兩側附獸首銜環耳,獸方形卷耳象鼻,扁圓形環。蓋頂面飾“S”形雙首夔龍紋,捉手外飾一周仰蓮瓣紋,蓋面飾竊曲紋,器頸飾波帶紋及橫向“S”形紋,耳環飾重環紋,腹部飾三周寬弦紋及兩周波帶紋,足部飾一周垂蓮瓣紋。蓋深子口處、器頸內鑄有對銘16字:“邾君慶作秦妊禮壺,其萬年眉壽,永寶用”,出土時壺內盛有液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