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南鐵一社區72歲的尹繼蘭沒有想到,小區里的道路起名字,自己還能有個參與的機會。“我起的那個名字差點就選上了,就差幾票,”說到這兒,她噗嗤一笑,“最后起的那個名字也挺好的。”

  這只是濟南老舊小區改造的一個縮影,在今年的改造中,小區怎么改,改成什么樣,都征求居民的意見。這種做法,讓居民深度參與到整治中,很多小區才整治成了居民想象中的樣子。

  黃屯小區整治改造前向居民發放調查表,征求居民意見。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于悅攝

  鐵一西街正在進行路面整治,引來不少居民圍觀。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邱`志強攝

工人在鐵一西街鋪設路面基石。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邱志強攝工人在鐵一西街鋪設路面基石。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邱志強攝

  小區拆出來的路,居民投票叫“夢新街”

  72歲的尹繼蘭沒有想到,小區里的道路起名字,自己還能有個參與的機會。“我起的那個名字差點就選上了,就差幾票,”說到這,她噗嗤一笑,“最后起的那個名字也挺好的。”

  尹繼蘭參與起名字的這條路位于二七街道辦事處鐵一社區。這個小區是20世紀50年代至90年代建成的老小區,由于多年來管理不嚴,造成小區內存在大量違章建筑,東家院子伸出塊,西家墻角出來點,曾經的道路被占據,直至消失。

  “在老舊小區整治的過程中,我們小區一共拆除了違章建筑9670平方米,特別是在北至梁莊大街,南至鐵路三區13號樓之間,拆出了一條長300米、寬8米的小路。”鐵一社區居委會綜合黨委書記、居委會主任劉彩霞說。

  如今,這條小路兩側已經種上了樹木、竹子和花草。5日,正是濟南最熱的那幾天,中午太陽曬得人無處躲藏,記者在小區內轉了一圈,曬得胳膊生疼,走到這條路上,卻尋找到難得的清涼,因此這里成了居民納涼休閑的好地方。

  在濟南的老舊小區改造過程中,居民是主人。如何改造,居民最有發言權。“這條路拆出來后,就讓我們來起名。”尹繼蘭說,這也給了他們一個驚喜。于是去年年底,在鐵一社區居委會里,一塊大黑板被寫上了十幾個路名,“那些名字都是我們居民起的,有順心路、順意路、幸福路、和諧路……都是些貼合時代的好名字。”

  那天居委會里來了三四十名居民代表,他們有樓組長,有黨員,還有熱心的居民,大家手里拿著一枚小笑臉,喜歡哪個名字就把小笑臉貼到那個名字后面。最終,通過大家的投票,這條路被命名為“夢新街”。

  “市民是城市的主人,老舊小區改造,市民是建設者,一切的目的都是讓市民滿意,讓市民獲得幸福。因此我們的改造都要牢牢堅持以人為本的原則。”山東大學哲社學院教授王忠武說,讓居民參與其中,居民也會更深刻地體會到這種改造的幸福感和獲得感。

  下水道蓋放哪里,居民參與現場“會診”

  “老舊小區改造前我們就充分考慮居民的訴求和想法,小區整治的內容和方案都要征求他們的意見,然后才能形成改造方案。在整治過程中要嚴格按照方案推進,并全程接受群眾監督。”濟南市住房保障和房產管理局物業處副調研員閆亮說。

  正是有了民意做基礎,位于和平路的老舊小區燕子山小區,改造僅用了三個月就完成。但在這之前,居委會主任徐廷軍可忙得不輕,光居民代表懇談會就開了30多次,平均一天兩次,讓居民們各抒己見。“小到一個下水道蓋子放在什么位置,這個地方做場地還是做綠化,就算只有一個居民有意見,都要叫上樓長、小區分管片區的主任、物業、居委會主任、施工人員和居民一起開會,很多時候這種會直接在改造現場開,跟醫生會診似的,特別直觀。”

  在黃屯小區三區改造前,居委會主任姚龍貼出了一張規劃設計圖紙,上面詳細標示了小區里每個角落改造后的樣子。看到這張圖后,居民們又開始沸沸揚揚地議論了起來,“我覺得這個地方的花架不應該建這么長。”居民呂昌泉說,他覺得自家樓前應該有一塊地方放健身器材。居民張斌魯也覺得,小區停車位不夠,應當將綠化花架辟出一部分停車。姚龍和居委會成員得知后改變了原有的設計,新出的規劃圖紙上花架變成了原來的一半。

  “到了后來我才學到了協商民主這個詞兒,感觸特別深,只要環境改變,人就會產生焦慮,所以居民對于小區改造有各種各樣意見是理所當然的。有妥協有共識,才會讓大部分居民都滿意。”在燕子山小區工作10年的徐廷軍有自己的心得體會,“不怕居民有問題,就怕居民無組織,只有把他們聚集起來,讓他們說出心里話,共同討論,才能解決問題。”

  依48條居民意見,列出35條整改措施

  今年,濟南制定了完成整治改造461個老舊小區的目標,總面積達到了755.8萬平方米,涉及10萬余戶居民。陳莊社區今年也要改造,改造之前,68名居民代表坐到了一起,把他們心中小區需要改造的地方一一提了出來。最終,街道辦事處陳莊社區整理出了48條居民的意見建議,并且根據這些建議列出了35條整改措施。其中,居民的意見建議處處可見回應。居民提出設立健身器材,改造方案中便確定增設3處、維修1處健身器材。居民們覺得沒有地方停電動車和自行車,改造方案中便確定新建及改造25個車棚。

  走進燕子山小區,和其他老舊小區千篇一律的灰色或白色不同,這里的樓房墻體被粉刷成了五顏六色,其實這也是通過居民提意見形成的改造方案。

  即便是改造正在進行中,如果居民有意見,只要合理,也可以對方案進行更改。“我們小區安裝車棚,樁子都已經打了,一位住在一樓的大爺出來反對。”鐵一社區居民黃美玉說,那位大爺今年已經100歲了,因為覺得會影響自己休息,所以建議把車棚換個地方。“我們都覺得樁子都打了,不可能再變了,沒想到在聽了居民的意見之后,這個車棚真的換了地方。”

  “老舊小區改造,很難做到每一位居民都滿意,但是我們可以盡量多做點工作,讓更多的居民滿意。”劉彩霞說。(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劉雅菲 于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