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日,濟南陽光100附近,于鳳琴一邊擺攤一邊縫制小布鞋。 記者劉玉樂 攝3日,濟南陽光100附近,于鳳琴一邊擺攤一邊縫制小布鞋。 記者劉玉樂 攝

  過去的兩年,每天一早,85歲的老太太于鳳琴都會背著個小布兜從濟南王官莊的家中出發,前往陽光100附近擺地攤。兜里裝著的是她親手做的小布鞋,為了照顧患病老伴、補貼家用,不管夏日寒冬,從未間斷出攤。

  東北小伙王宏志在濟南陽光100附近經營一家火療店。一個月前,外出辦事的他遇上了正在賣鞋的于鳳琴,老人佝僂的身子、變形的雙手讓他看了一陣心酸。

  為了讓老人能早點回家,王宏志想了一個主意,在自己的抖音賬號上發視頻幫老人賣鞋。“沒想到大家都很熱心,一個月就賣了70多雙,全國各地的人都有。”王宏志說,他還和其他20多位熱心網友一道,組成了一個“八五鞋會”,想著幫老人多賣幾雙鞋,她就能少受些風吹日曬。

  日復一日

  “每天做到晚上10點一雙小鞋要縫兩天”

  3日上午10:00左右,陽光新路與建新路路口處人來人往,附近人行道上坐著一位頭發花白的老人。她坐在馬扎上,面前鋪著一塊1米多長的紅布,紅布上擺著七八雙幼兒穿的小布鞋,都只有巴掌大小。她叫于鳳琴,今年85歲,“這些小鞋都是我做的,擺個攤兒出來賣一賣。”她說。

  小巧的巴掌鞋吸引了往來行人的目光,不時有人停下來詢問價錢。“小一點的15元,大一點的20元。”有些耳背的老人仔細分辨著別人的話,手里納鞋底的活也沒閑著。鞋底里襯了紙板,為了厚實些還縫了雙層,鎖邊時下針格外費力,她拿針的右手里攥了一塊小圓木,每次都得用圓木抵住針尾才能把針頂過去。

  “得用線在鞋底一圈一圈縫住才結實,然后還得做鞋面。”于鳳琴說,收攤回家后還要繼續,一直要忙活到晚上10點多。“主要是做鞋挺費時間,以前家里縫紉機沒壞時還能用它縫個鞋面,基本上一天半能做一雙,最近縫紉機壞了,也沒地方修,只能全用手工做,兩天才能做一雙鞋。”她說,自己倒不是嫌累,只是怕手縫的針腳沒有機器縫的均勻,買主們看了不喜歡。

  補貼家用

  “老伴長病幾十年能掙一點是一點”

  “我老家是菏澤的,后來老伴調到濟南上班,我就跟著來了。要說做鞋賣鞋,得有十五六年了。”老人說,那時自己住在白馬山附近,經常帶著自己做的布鞋到大金莊、黨家莊附近的大集上賣。“后來家里拆遷,我們在王官莊租的房子,離大集太遠了,我年紀也大了,走不了太遠,就不去那里了”。

  不去趕大集,于鳳琴手里的活可沒停下,她說自己沒有其他收入,全靠老伴的一點退休金生活,家里到處都是用錢的地方,自己閑在家根本坐不住。“我老伴得糖尿病30多年了,現在又半身不遂,他得吃藥看病啊。”老人念叨著她的賬本:老伴的醫藥費、房租、回遷房差的房款……她一邊盤算著,手里的針縫得更快了。

  兩年來,于鳳琴每天清早4點多就起床,收拾好東西就坐著公交車到離家不遠的陽光100附近擺地攤,一賣就要到下午三四點。她說這里來往人多,生意能好一些。中午她也不回家,都是大女兒在家做好飯給她送過來。

  “家里小輩都大了,再難也不會讓老兩口挨餓受累,跟她說了多少回別出來擺攤了,她就是不聽。”3日中午,于鳳琴的女兒又來送飯,看著天上的大太陽,她的語氣透著心疼。聽著女兒的埋怨,老人只是笑呵呵地搖搖頭,待她走后,才低聲跟旁邊的人說:“孩子們孝順我知道,可他們也難啊,買的房子還背著貸款,我不樂意跟他們要錢,自己能掙一點是一點……”

  偶遇相助

  “傳到抖音幫著賣讓她少來回折騰”

  不過,最近一個月,于鳳琴沒再像以前一樣每天都出門擺攤,而是四五天才去一次,不大一會兒就能收攤回家了。“遇到好心人了,是個小伙子,說幫我在網上賣。”老人口中的好心人叫王宏志,是個熱心腸的東北漢子,半年前剛來濟南開店做生意。

  “我家的火療店正好在陽光100,一個多月前吧,我出門辦事,剛下樓就看見有個老奶奶在路邊擺攤賣東西。”王宏志回憶,“我就停下來跟奶奶聊了兩句,當時心里就覺得特別不是滋味”。

  滿頭銀發的老人身形消瘦,做活的雙手斑駁起皮、指節變形,坐在路邊的馬扎上,佝僂的背像是鼓起的山丘……眼前的老人讓他一陣心酸。“我也有奶奶,平時過得很舒心,就覺得這么大歲數就該像那樣頤養天年,不該過得這么辛苦。”

  這之后,王宏志就對于鳳琴上了心,一直盤算著怎么能幫幫她。“我平時喜歡錄個抖音,想試試在上面發個視頻幫奶奶賣鞋,沒想到反響特別好,一個月來賣了70多雙,都有些供不應求了。”王宏志說,那之后他就和老人約好,自己在網上幫她賣,她隔四五天來送一次鞋就好。“起碼能讓她少在馬路上曬一會兒”。

  建個“鞋會”

  “老人的手藝很好想給她找個固定寄賣店”

  最開始,只有王宏志一人在網上幫于鳳琴賣鞋,隨著買鞋的人越來越多,王宏志索性拉著大家組建了個微信群。“天南海北的都有,像是海南的,連國外的都有。”王宏志說,群里既有像他這樣的“70后”,也有剛滿20歲的年輕人,因為老人今年85歲,所以大家就給這個群起名叫“八五鞋會”。

  “老人其實很要強,有人想直接給她錢,都被拒絕了。”王宏志說就是賣鞋,于鳳琴也一再說只賣給家里有孩子的人,不少人都是瞞著她先把鞋買了,回頭才悄悄告訴王宏志實情。“還有人說不管奶奶有多少鞋全都要,我一是覺得不好,二也怕老人看出來。”他說,前兩天他想找人幫她剪個發,老人怕麻煩別人一直不肯,最后還是騙她說上樓錄個視頻感謝網友,老人才點頭答應。“這幾天我們在群里也討論,這么幫老人在網上賣也不是個長久辦法。老人的鞋做得很好,不知道有沒有那種民俗工藝品店能讓她寄賣,要是有好心人愿意幫忙聯系就好了”。

  于鳳琴一心想的是怎么謝謝這位好心的小伙子。“我倆本來說的4號見,這不我今天一早趕集看見賣的杏很好,就買了一兜想給他送來。”不湊巧的是,王宏志出差去了天津。老人將紅布兜小心收攏起來放在身后,“沒事,那我明天再來,總能遇見的”。

  (濟南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