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個,兩個,三個;三個,兩個,一個。兩個小碗不停地變化順序,三只小球像施了魔法一樣,隨著老藝人的叫喝聲,小球在眾人面前消失。”每周五、周六的晚上,64歲的老藝人鄒建華總會準時出現(xiàn)在德曲茶社,將一個個精彩的古彩戲法帶給觀眾。一塊白布,兩個小瓷碗,三個小塑料球,幾個簡單的道具,鄒建華已經把玩了近50年。
童年與古彩戲法結緣
提起和古彩戲法結緣,鄒建華打開了話匣子。鄒建華是老德州人,1954年出生。在那個物質極度匱乏的年代,走街串巷練雜耍、撂地攤成了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鄒建華七八歲的時候,只要街頭有來撂地攤的,鄒建華總要圍著看上半天。每次看到一個老藝人拿著三個球在兩個瓷碗中變來變去,鄒建華總是很好奇。回到家他纏著媽媽問,為什么總猜不中那三個小球在哪只碗里。多年后,當鄒建華成名了,他也知道那三個球和兩個碗的“把戲”有一個比較好聽的名字:“三仙歸洞”。
上世紀70年代初,鄒建華曾和中國雜技團的何亞英老師學習魔術。后又經過何老師推薦,拜北派魔術師穆文慶(藝名“大天一”)的第三代傳人牟衍銘為師,從而系統(tǒng)地學習民間戲法和西洋魔術。經過三年的學習,鄒建華的技能得到顯著提高。
鄒建華還曾和中國曲藝八大怪之一的大金牙(焦金池)的兒子焦秀巖(也稱小金牙)一塊擺攤、獻藝。焦秀巖主要表演氣功,而鄒建華表演古彩戲法。這一時期,鄒建華經常和本市的一些老藝人巡回演出。比如,德州市著名的相聲演員駱寶山和魏玉臣。魏東生的相聲,周萌田的三弦,趙玉祥的京東大鼓,高東梅的河南墜子等,上世紀七八十年代,鄒建華和這批德州知名的老藝人,長期活躍在工廠、農村、機關和學校。

鄒建華回憶,那時候交通不方便,像他這樣的老藝人基本上都是騎著自行車去城鄉(xiāng)演出。有時候甚至到幾十里外的農村去演出,回到家里都深夜一兩點鐘了。有一年冬天特別冷,鄒建華騎自行車去河北故城的一個農村表演戲法“空碗取水”,路上騎自行車四五十分鐘。鄒建華提前準備好了道具,到了農村表演時,原本變的是水,沒想到變出一坨冰。在觀眾雷鳴般的掌聲中,鄒建華愣了十多秒。“那時候白天在企業(yè)上班,晚上下班外出演出。”鄒建華說,當時32歲的他已經有了15年工齡,最終他還是因為演出而離開工作的單位。多年以后,鄒建華說:“我從來沒后悔過,一個人一輩子做了最喜歡的工作。”那次,他受河北石家莊一家演出公司的邀請,到當?shù)匮莩觥W畛踉趩挝徽埩艘恢芗伲怯捎谶@家演出公司有兩個主要演員家中有事,鄒建華“救急”了一個月。他回到原單位,由于違反了單位的規(guī)章制度而被辭退。

自那時起,鄒建華干脆專職表演戲法,輾轉山東、河北、河南、江蘇等幾十個大大小小的城市和各鄉(xiāng)村,每年外出演出的時間超過300天,甚至后來家里老人去世都沒趕上。2006年,51歲的鄒建華結束了在外面漂泊三十余年的擺攤生活。
在家里住了幾個月,源于對戲法的癡迷,鄒建華在家里坐不住了。走上街頭,走上廣場,免費給市民表演。通常情況下,在炎熱的夏季,從晚上8點左右,一直持續(xù)到晚上10點半,鄒建華幾乎天天不落。在鄒建華看來,那不足一平方米的地方,就是他體現(xiàn)人生價值的舞臺。小到硬幣、塑料球,大到玻璃杯,甚至一根繩子,都能成為他表演的道具。
2016年1月1日,由德州市曲藝家協(xié)會發(fā)動社會力量組織籌建的“德曲茶社”啟用,鄒建華等一批民間的老藝人也有了施展才華的機會,每周五、周六都會給市民帶來精彩的節(jié)目。正如“德曲茶社”的負責人劉永濤所說,在推廣曲藝藝術的同時,給德州觀眾提供一個零距離欣賞原汁原味曲藝藝術的平臺。
多年來,鄒建華一直有個心愿,他希望能收個徒弟,將自己的一身絕學傳承下去,不至于這項中國的傳統(tǒng)技巧失傳。
■相關鏈接
“三仙歸洞”是中國傳統(tǒng)戲法,用一根筷子、兩個碗、三個球便可實現(xiàn)三球之間的變幻,是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德州晚報全媒體記者鄭乃春攝影劉振興
來源:德州新聞網(w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