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一點半,田仁華來到了位于江家寨的蔬菜批發市場,這里早已忙碌起來了。對菜販子來說,沒有最早,只有更早,來晚了意味著好菜都被人“搶”走了。

  大眾網威海11月27日訊 (記者 劉彬) 嚴冬凌晨一點,氣溫已是零下攝氏度,整個威海還處在深度睡眠中。城市的馬路空曠寂靜,冷風嗖嗖地往人們的衣領、袖口里灌著。此時,出現在街頭的行人中,除了少數醉酒者以外,其余的大多是為生活努力打拼的人,田仁華便是其中一員。

田仁華今天要采購四十多種蔬菜,零零散散的要跑很多家才能把菜湊齊。田仁華今天要采購四十多種蔬菜,零零散散的要跑很多家才能把菜湊齊。

  為了挑選心儀的西紅柿,田仁華走了三家,比價格比質量,經過仔細比較最終才選中。

  田仁華,今年35歲,濟南商河人,八年前和妻子李玉英來到威海。剛到威海的頭一年,夫妻倆在街頭擺攤賣菜,攤小利薄,經常有天氣等因素限制出攤,忙碌一年下來,收入寥寥。就在夫妻二人為今后的生計犯難的時候,看到了帝王宮農貿市場有攤位轉讓的消息,二人果斷將其接手。

挑選蔬菜有門道,以黃瓜為例,一定要頂花帶刺才新鮮。挑選蔬菜有門道,以黃瓜為例,一定要頂花帶刺才新鮮。

  菜場如戰場,批菜不僅要趕時間、比速度,還要錙銖必較講價格,這里的人們都清楚,靠倒騰蔬菜掙的每一分錢都不容易。

  韭菜是市場監管的重點,必須要有這張銷售憑證單,才能正常銷售。再忙再累蔬菜安全不能馬虎。

  凌晨四點,所需蔬菜基本采購到位,這時的田仁華饑寒交迫,他在市場花6元錢買了一碗熱騰騰的泡面,又暖和又充饑。

  有了固定攤位,夫妻二人干勁十足,田仁華主要負責去批發進菜,李玉英主要負責攤位上的零售。后來田仁華的弟弟與父母也加入進來,一家五口辛辛苦苦守著菜攤。人多了業務也隨之擴展,除了攤位上的銷售,田仁華還為20多家飯店供菜,有趕集的日子,弟弟也會去趕集銷售。當大眾網記者問到全家忙碌一年收入怎樣的時候,田仁華笑著說“比打工要好,人均五六萬吧”,言語中透露著滿足。

  寒冬時節,凌晨的蔬菜批發市場溫度都在零攝氏度以下,由于保暖措施不到位,田仁華的耳朵和手都有凍傷,在溫暖的環境里就會奇癢無比。


回到帝王宮市場的攤位,田仁華沒有片刻休息,抓緊時間卸貨、擺菜。
凌晨五點半,一切準備就緒,就等趕早市的人們過來買菜了。凌晨五點半,一切準備就緒,就等趕早市的人們過來買菜了。
一位小伙子,買了一大捆韭菜,這一天的生意就算開張了。一位小伙子,買了一大捆韭菜,這一天的生意就算開張了。

  中午11點,當大眾網記者拖著疲憊的身體回家時,田仁華還在市場忙碌著,他要等到12點多才能回家休息,而他一天也只能休息八個小時。日復一日,年復一年。“不怕窮,就怕懶,只要勤快點,就能掙到辛苦錢,日子也會越來越好。”今年五月份,田仁華和弟弟分別貸款購買了住房,父母也都在威海,一家人在一起生活、勞作,這讓田仁華和家人都非常知足。

田仁華對比著微信上的配菜單,為需要的飯店開單、選菜、裝箱。田仁華對比著微信上的配菜單,為需要的飯店開單、選菜、裝箱。
為一家飯店配菜單上的菜進行稱重。為一家飯店配菜單上的菜進行稱重。

  不知不覺中,天色已亮,市場上熱鬧了起來,夫妻二人嫻熟地為裝菜、稱重,應對著生意。

將十幾家飯店需要的菜,裝箱后搬到三輪車上,挨家去送貨。將十幾家飯店需要的菜,裝箱后搬到三輪車上,挨家去送貨。

  田仁華配菜的這些飯店,通常都是月底結算,大家都互相熟悉、信任,生意也就好做。也有吃虧受騙的情況,曾經一家飯店關門,老板跑路,欠了田仁華五千多塊菜錢,至今杳無音訊,無處追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