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網上熱傳一篇《如何在北京擁有一條以自己命名的路?》的文章。文中稱:一位名叫葛宇路的大學生,2013年前后在北京找到了一條無名路,貼上用自己名字制成的路牌。兩年間,“葛宇路”逐漸被默許認可,廣大群眾、快遞、外賣、導航、市政也都用此名標示定位使用。道路真的可以以自己名字命名?答案顯然是不可以,那么道路命名究竟有何原則呢?

新城區道路命名新城區道路命名

  多與社會功能相關

  與老城區不同,新城區往往缺少充足的指向性地理事物,同時原區域內的歷史文化因素也不充分。因此,如何讓路名通俗易懂且有指向性,往往給城市規劃者帶來挑戰。新城區的社會功能往往在其建設之初便根據規劃而固定,因而片區道路的名稱往往會與片區社會功能或區域功能相關。

  以濟南西城片區為例,西客站對外彰顯濟南城市形象,對內喚起家鄉歸屬感。因此,該片區道路命名之初,部門便按照“開放世界”的思路,以省內17城市的名字來命名西客站片區內的部分道路。南北中軸線上的主干道命名為齊魯大道,意指“大山東”;站前廣場前的南北向道路命名為齊州路(濟南舊稱),使得濟南自身也在省內17座城市中有自我體現。

  長清大學城片區內道路的命名也有過類似經歷。2005年前后投用的長清大學城最初采用了兩套道路命名方式:一是用中外著名學者來命名,而且與道路所鄰近高校特點結合。如居里路鄰近女子學院,鮮明該校的性別色彩;瓦特路鄰近齊魯工業大學,凸顯學校的工科背景;大學城商業區還有蔡倫路、張衡路、牛頓路等。二是以中國各地著名藏書樓命名,如天一路(源自寧波天一閣)、文淵路(源自故宮文淵閣)等。

  不過,據長清區民政局工作人員透露:最終通過的道路命名方案和最初的方案也略有不同,第一批道路取名后不久,大學城第二批新建道路則是根據片區綠化工程中沿路所栽種的植物品種來命名的,如丁香路、紫薇路、海棠路等。

  語出必有典故

  不少路名突出文化味兒

  2015年6月,濟南市政府曾公布了一批新命名道路,其中領秀城小區內11條主次干道全部都有了自己的名字。一時之間,這些道路便被譽為濟南“最具文化味兒”的街道。

  小區內5條東西向道路,以“溫良恭儉讓”分別開頭,中間一個字取領秀城的“秀”字,自北向南分別為溫秀路、良秀路、恭秀路、儉秀路、讓秀路;小區內5條南北向道路,以領秀城的“領”字開頭,中間一個字分別取“仁義禮智信”,自西向東為領仁路、領義路、領禮路、領智路、領信路;而小區內的一條環形道路,命名為泰和路。

  其實,“文化味”路名不僅僅局限于上述11條街道。如高新開發區的東部,原規劃有鳳凰山新區,濟南市政府便根據“鳳鳴岐山”這一典故,命名了該處四條南北向新路。路名自東向西依次為:鳳凰路、鳳山路、鳳歧路、鳳鳴路。

  此外,科技城片區的華信路、華龍路、華陽路、華能路;孫村片區新產業園內的縱向道路——春暉路、春暄路、春博路,橫向道路——科航路、科遠路、科創路等,也都是上述命名方式的應用樣板。

  如今,這種“古典文化味兒”的道路命名方式顯然成為濟南新城區新建道路命名的主要手段。例如,最近的幾次大規模道路命名當中,龍洞片區中出現了龍騰路、龍興路、龍翔路、龍馳路等多條以“龍”字開頭的道路,華山片區出現了濟華、清華、濼華、云華等多條第二個字為“華”字的道路。

  “聽起來挺有文化的,可是不好記啊。”在領秀城生活4年,一提起小區道路,張女士還是會習慣性地從“仁義禮智信”開始數,以確定走第幾條路才能回家。采訪中,多名市民表示,“文化味”路名名字文雅卻不接地氣,有一定的命名規則但并不好記。

  老城區路名定位準確

  往往是就地取材

  相對于新城區道路名稱的諸般不受待見,濟南老城區諸多道路的命名方式因其“指向性強、定位準確,而且有老濟南文化味兒”,而備受市民推崇。

  目前,濟南市老城區的道路命名方式大體分為四類。其中,最有特色的莫過于濟南經緯路網命名方式。無論本地人還是外地游客,對這種命名方式都印象深刻。濟南的經緯路網與地球經緯網方向相反,東西向道路為“經線”,南北向道路為“緯線”。據學者考察,此命名法來自織布業“橫經豎緯、通經斷緯”的原則。

  這是一種高效定位方法,使用“經幾緯幾”四個字,就能起到等同于“某某路與某某路路口”等字的表述效果。由于經緯道路網言簡意賅、準確定位的特點,濟南經緯路網還曾以教科書例題的形式出現在初一數學課本“平面直角坐標系”的內容當中。

  其次,市內不少路名還體現出當時市民意愿、所在區域特點、時代背景。如益壽路、和平路等,體現出美好寓意;文化西路、文化東路路名則反映了該片區集中了眾多高校及文藝單位的區域特點;工業南路、工業北路則反映了建國初期濟南市過半輕重工業企業都集中于此的時代背景等。

  此外,不少路名命名簡單,直接根據道路起止點命名。類似道路主要分布在濟南城郊地區。如濟濼路,連接濟南城區到濼口;濟齊路,為濟南到德州齊河縣;辛祝路,連接祝甸、辛甸兩社區;壩王路,連接壩子村與王舍人莊等等。

  目前濟南老城區最普遍的命名方式是就地取材,以兩旁或周邊標志性建筑及特色來命名。具體來說,該命名方法是根據道路周邊的村社居民點、山泉等自然景物、人文事物(歷史遺跡、文化傳說等)、機關單位等命名道路,以及將上述各類既有地名與方位名詞(東、西、南、北、中、前、后)相組合來命名道路。如,花園路源自該道路西首的花園莊,北園大街源自北園鎮;佛山街、千佛山路均取自千佛山,歷山路中的歷山,為千佛山古稱;千佛山西側的城市主干道舜耕路則來源于舜耕歷山的傳說。

  隨著市民人文素養的提高,越來越多的市民希望在城市道路命名中體現出城市歷史文化,保留城市記憶,這也得到濟南市政府的重視。2017年4月,濟南市委副書記、市長王忠林先后兩次關注濟南道路命名工作,指出道路命名應體現濟南特色,與歷史文化相融合,體現老濟南味兒。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 記者 王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