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齊魯網5月5日訊(記者 李怡靜 張煜晴)18歲來到這兒就再也沒離開過“雖然燈不會說話,但是知道我是怎么愛護它的,怎么保護它的。”60歲的王炳交一邊擦拭著眼前的百年的水晶燈,一邊喃喃自語,這樣的生活平靜地填滿了他近半個世紀的人生。

1976年,18歲的王炳交來到青島當兵,從此再也沒有離開這座燈塔。團島燈塔始建于1899年, 位于青島市區最西端,每當夜幕降臨,燈塔就會發出光亮,為過往船只導航。光陰如梭,如今,有現代化的及GPS等導航技術,古老的燈塔更像一座懷舊的地標。
剛來這里時,王炳交也沒想太多,“那時燈塔也很破舊,每天就想著怎么打掃干凈,每一個老部件壞了怎么檢修。那個年頭很艱苦,一個月賺幾塊錢,所以總是想著少花錢把燈塔修好。”于是這15.4米高的燈塔里每一個按鈕、每一顆螺絲、每一條電線,王炳交都要細細檢查,妥善維修。 這么多年,他家中的一個小儲藏間里已然密密麻麻堆了很多線路,他也成了半個專業電工。
人生最幸福的事就是“看著燈塔發光”
41年過去了,對王炳交而言彈指一揮間,他覺得每天的生活都沒有變化,每一個來燈塔的人都會感慨這里的窗明幾凈——就連塔里的樓梯都沒有一絲灰塵,樓梯的銅把手锃亮,順著樓梯爬到 15.4米高的燈塔上,王炳交第一個動作永遠是順手拿出干抹布擦拭水晶燈外罩,雖然燈罩已經干凈到晃眼,白抹布也整潔得像毛巾。每次擦燈的時候,他的眼神都像跟這盞燈在說話,“當年也曾有段時間有要求換了這盞燈,但我極力反對,全力保住了它,你看現在它成為了國家重點文物遺產。”他說這句話時,眼里閃爍著光亮,像個驕傲的孩子。

這近半個世紀來最幸福的事情是什么?王炳交不假思索地說:“看著它一直好好的,每天晚上都正常發光。”他說燈塔時的口氣似乎是對著一個老朋友的叮嚀。年輕的時候,他守候著這座燈塔 和眼前的大海,燈塔最繁榮的時候有7個人駐守,如今只剩下2個人,“當年,最難的時候經濟窘迫,環境也艱苦,很寂寞。后來就慢慢開始寫詩,打發寂寞,寫了好幾本詩集。也開始做發明,比如燈塔里的燈泡,就是我們自己發明的。”邊說,王炳交邊給我們做示范,這座水晶燈里的燈泡采用雙燈泡,一個主燈泡萬一壞掉了,立馬自動切換到另一個備用的,啪啪,也就一秒鐘的間隔。王炳交從這樣的生活中找到樂趣,便也在不知不覺中愛上了這兒。
把家也搬到燈塔下,屋頂開滿了天窗
后來,他索性把家搬到了燈塔下,“這樣每天都可以看著它,心里更踏實。”王炳交的家是矮矮的平房,里面卻布置得相當溫馨。小家簡陋,這些年添置最多的是各種獎章、榮譽證書 和合影照片,這其中,最讓他驕傲的身份是軍人和全國五一勞動模范。

王炳交對燈塔的一切如數家珍,而他家中的一切也都有燈塔的影子,比如天窗。
一個小家,沖著燈塔的方向開了近十扇窗戶,頭頂上還有天窗。在最顯眼的一扇天窗下,正對著王炳交家的飯桌,緊挨著飯桌是他的床,“在這個位置上一抬頭就能看到天窗。只要半夜醒來, 看到天窗外有亮光,心里就踏實。”這些年,無數個夜晚,對于王炳交來說最好的安眠藥就是這束黑夜里的亮光。
60歲后他又被“返聘”守塔
除了家,王炳交還在燈塔原址的院子里建起了燈塔博物館,麻雀雖小五臟俱全,“這些年這里拆換的每個零件我都會留下來。”團島燈塔周邊的一切,哪怕是一個小螺絲他都不舍得扔掉,除了這些,王炳交還收集各種各樣燈塔里的燈盞。

2017年,王炳交正好60歲,也到了退休的年紀。他說他最開心的事是不久前拿到了燈塔返聘合同,從此可以繼續和燈塔朝夕相處。眼下,王炳交的兒子也“子承父業”陪父親一起守塔。
記者手記:采訪離開燈塔時,青島雨霧蒙蒙的天氣漸漸放晴。這世上有種堅守讓我們可以觸摸到歷史的痕跡。歲月在王炳交的生活中留下的溫度就是一份“老人與海”的執念。